| 河洛古城门楼效果图 |
| 白马寺周边环境改造——释源大道效果图 |
| 分金沟社区一角 |
|
核心提示
在洛龙区最东端、扼守千年帝都洛阳城东大门的白马寺镇,因千年古刹、释源祖庭——白马寺而得名,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历史积淀,310国道、二广高速、陇海铁路、焦枝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随着“具有国际影响的汉魏及佛教文化片区”的定位,白马寺周边环境改造提升的帷幕已经拉开,美好乡村建设的壮丽画卷在徐徐展现。
特色引领,突出白马寺周边环境改造
2012年,白马寺景区改造被省委、省政府定为全省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被市委、市政府定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重点项目,多管齐下,全力推进。白马寺周边改造提升工程包括白马寺院自身扩建,建设多国佛殿,总占地面积将扩大6.5倍,达到1300亩,将恢复到历史上鼎盛时期的规模,与“释源祖庭”的美誉名副其实;寺前建设面积达8.7万平方米的释源广场和长680米的释源大道,从而使这一古刹视野开阔,庄严肃穆;广场周边规划建设高档次商业区4.5万平方米,汉魏特色,蔚为壮观;开工建设投资6.8个亿、长8公里、宽95米的中州东路东延长线,成为连接白马寺景区与主城区的景观大道;开工修建横跨洛河的白佃路,使景区与伊滨新区连为一体;即将修建的洛河第六级橡皮坝,使古寺因洛河而灵动,建成后古寺周边碧水蓝天、垂柳依依、波光倒影、交相辉映。
建设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加快白马寺周边改造提升对于拉长白马寺镇旅游产业链条,带动白马寺周边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好乡村建设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建成后,将以佛教文化带动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汉魏风格为主进行周边区域整体改造,实现遗址保护、宗教文化和旅游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白马寺周边村将依托文化园区建设,加快改善村民生活居住环境,实现旅游、文化等三产服务业的兴起,走出快速发展的新路子。目前,白马寺镇积极做好被征地群众工作,对扩建范围内的地面附属物进行拆除和清理,村民安置小区建设等一期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龙头带动,突出重大项目建设
作为省、市重点工程,总投资85亿元的河洛古城项目是该镇发展史上投资建设规模最大、吸纳安置就业人数最多、带动能力最强的旅游文化项目。该项目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庙会广场、城隍庙、文庙、门楼、牌坊、主题公园、文化主街、文化水系等,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居住、购物、演艺、祭祀等于一体的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初步预计可安置12000人就业,每年可吸引游客1000万人次,将打造成中原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辐射最广的文化古城,使其与龙门石窟、白马寺等核心景区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共同扛起洛阳文化旅游创业发展的大旗。河洛古城项目的开发建设,不仅为河洛文化传承弘扬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注入新活力、新动力,而且对于拉动村民就业、增加群众收入、转变生产方式、改善居住条件等方面都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全镇的美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和就业保障。目前,项目一期用地的腾地工作已全面完成,将在确保施工单位进场开工的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搞好群众的技能培训,使群众离土不离乡,实现就地转化。
因地制宜,突出抓好美好乡村建设
白马寺镇位居城市区最东端,居民以农业人口为主。为加快美好乡村建设,该镇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对所辖社区、村进行提升改造:一类是将目前在建社区和原有村庄就地结合,融为一体,如对紧邻城区的东明社区,依托白马城邦、万鸿园等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加快对帽郭等村的改造提升步伐,形成城市东组团中心社区;另一类是对具备发展条件的村庄重点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如分金沟村,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占地260亩,一期用地70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全部为三层建筑,汉魏风格,并同步规划了商业街、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垃圾中转站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室外道路、路灯、绿化、给排水、通讯、有线电视等,基本达到“农村社区、城市标准”的要求,建设汉魏特色明显、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已完成二标段的管网铺设及道路基础处理,社区主体工程和室外配套工程预计9月底完
工。下步将按照建设美好乡村的总体规划对陈屯自然村进行改造提升,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民俗底蕴,使之与分金沟中心社区融为一体,打造洛白路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集中整治,突出镇域形象提升
建设美好乡村,硬件设施是基础。近年来,该镇先后完成了下黑路、下油路、大扁路、白扁线建设,加上洛白路,形成了“两纵三横”的完善路网。积极实施安全饮水工程,陆续在白马寺、黑王、帽郭、董村、大里王、杨湾、分金沟等村开挖了深井,管网配套,群众用上了洁净、安全的放心水。日处理3000吨生活污水的白马寺湿地公园已经完成规划,年底前即将开工建设。深入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镇域形象。针对“两线三点”,即洛白路、洛常路两线及景区、二广高速出入口、唐寺门外三角地带三个重点地段,定人定岗,明确责任,实行网格化管理。对洛白路、洛常路沿线建筑物及墙体进行刷新,对二广高速沿线建筑立面喷刷涂料,严格落实保洁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等各项制度,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形成了农村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以春雨、孔寨奶牛养殖小区等龙头企业为载体,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上联农田秸秆处置,下接食用菌生产,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依托孙村蔬菜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群众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产出效益。推广孔寨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形成资源利益共享的共同体,群众增收显著。强化示范带动,谋求整体推进,建设示范段、示范街,引导各村积极实施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和环境美化工程,让群众共享美好乡村建设成果。
因势利导,突出旅游文化产业聚合发展
白马寺镇以神州牡丹园为依托,加快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先后在下黄、周村、大里王村流转土地近千亩,建成牡丹鲜切花种植以及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千余名群众从事牡丹产业。与此同时,注重服务与协调,支持神州牡丹园的自身发展壮大,建设了洛阳第一座牡丹四季展馆,成为洛阳牡丹产业的龙头、洛阳市人气最旺的牡丹园,被评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神州牡丹园现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5000万元。
积极做好丝绸之路申遗—汉魏故城西城墙治理,把丝绸之路申遗作为宣传白马寺镇对外形象的新渠道,舍得投入,下大力气,积极配合完成现状清理等工作。目前,地面杂物迁移工作已完成,3个采砂厂已基本治理完毕,水渠填埋和改设地埋管道等工作已完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州名镇”“河南名优包菜、西葫芦之乡”是白马寺镇昔日的荣耀;“具有国际影响的汉魏及佛教文化片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今日征程还任重道远。“风劲潮起海天阔,白马腾飞正当时”。我们坚信,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镇村实际,通过美好乡村建设这一平台,抢抓机遇,理清思路,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开辟出长远广阔的发展前景,白马寺镇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郭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