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志立凯旋 |
| 刘志立在尼泊尔留影(受访者供图) |
|
核心提示
偃师—西安—成都—香格里拉—拉萨—加德满都(尼泊尔)—格尔木—西宁—西安—偃师,这是一条让众多自行车骑友既爱又恨的路线,因为这一路既有绝美的风景,也遍布险山恶水。近日,被网友称为“老顽童”的56岁偃师人刘志立,凭着“玄奘西行”的精神克服艰难困苦,完成了这一壮举。
“人生需要冲动几次”
在家人、朋友眼里,刘志立有一股“狂劲儿”:上班时是工作狂,常常加班加点;内退后又迷上甩铁鞭、打弹弓,常常废寝忘食;3年前迷上了骑行,从此东奔西走。
2012年7月,刘志立从成都出发,沿318国道川藏线连续骑行近1个月到达拉萨,全程2000多公里。那次骑行,让他真切感受了骑行的魅力,也让他第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途中,他遇到了泥石流,目睹两名骑行者瞬间被掩埋。“当时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过。”幸运的是自己只是被碎石划伤了胳膊和腿,后来在武警帮助下从淤泥中挖出了还能骑行的车子。
因为骑行经验丰富、为人友善,刘志立去年被推举为偃师“夏商骑兵”骑行队的首任队长。
也是去年在拉萨,刘志立受几名继续前往尼泊尔的浙江骑友的“刺激”,产生了骑行去尼泊尔的念头。
“人生需要冲动几次。”在这种人生态度的驱使下,今年5月29日,刘志立踏上征程。刘志立的好友、网友“那岳人”说,虽说这种举动是偃师乃至洛阳人的骄傲,但能不能坚持骑完这上万公里的路程,包括刘志立本人在内,谁的心里也没有底。
“玄奘也是咱偃师人,我们都希望你能带着像他当年西行求经的精神出发,最终求得人生理想的‘真经’凯旋!”在队友的鼓舞声中,刘志立从白马寺开始独自踏上征途。
穿越无人区,一连几天挨饿前行
好友刘少波是“夏商骑兵”骑行队的“指导员”,刘志立这次出门,他负责在家搜索路线和后勤保障。怕家人担心,刘志立一路基本报喜不报忧,但每天都会和刘少波联系,发回最新消息。
穿越理塘到亚丁的一段几百公里的无人区,是刘志立此行最为艰难的一段。在杳无人烟的公路上,干粮早已吃完的刘志立艰难地行走着,偶尔碰见一处工地上的工人,就向他们讨来一碗吃的。这样的幸运并不常有,有时一连几天,刘志立只能挨饿前行。刘少波回忆,当时刘志立电话里传来的声音很虚弱,自己只能按捺住伤心为他鼓励加油,挂完电话后则泣不成声。
在最困难时,刘志立想到家中老小、好友为自己担惊受怕,恨不得抽自己两个嘴巴子——为何要这样逞能。他说,自己曾在路上遇到过一位骑行前往拉萨的63岁福建老太太,让他备受鼓舞,遗憾的是当时两人忘了留下联系方式。
实现梦想的路上风雨无阻
9月6日,刘志立终于骑回了偃师。上万公里的路程,无数的坎坷,让刘志立瘦了50斤。但他的回忆中,也伴随着欢乐和感动。
刘志立说,自己路过西藏的一个县时,恰巧当地过节,该县县长听说他的经历后很感动,邀请其参与表演。没啥文艺爱好的刘志立灵机一动,掏出铁鞭耍了一阵,赢得满堂喝彩。
还有一次在尼泊尔,刘志立去一家餐馆吃饭,点过菜后却是长久的等待。有些急躁的刘志立找来服务员,用手势比划自己的菜还未上,这时,邻桌一名懂英语的中国游客帮助刘志立询问缘由,结果却让大家哄堂大笑。原来,不太懂英语的刘志立错将点歌单当成了菜单。
翻越昆仑山时,恰好是刘志立56岁的生日,当时他的食物已经吃完,同行的另一名骑友得知后拿出了自己仅有的两碗方便面和一根火腿肠为他庆生。“那是我吃过的最香的一顿饭。”刘志立眼角湿润地说。
刘志立说,自己以后还会继续挑战新的路线,只要还能骑得动。他还郑重地提醒其他骑友,虽然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但每次出发前都要详细计划和细心准备,毕竟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本报记者 鲁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