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月圆品情 中秋专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团圆就是“我等你回来”
中 秋
鲁迅笔下的中秋月
《回家》:台湾老兵绵延半个多世纪的思乡情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9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好书推荐
团圆就是“我等你回来”
图①
图②
    其实,这本名叫《团圆》的书,只是一本儿童图画书。

    但你很难想象,在过去的3年多里,书中讲述的小女孩与父亲简单的团圆故事,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其中不乏一些“重量级”的权威机构,如香港的“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评委会、美国的《纽约时报》等。有人称赞这个故事“映射现实、纯真动人”,有人认为书中这个生活在村镇里、喜欢吃棒棒糖的小女孩,代表的正是当今中国备受关注的“留守儿童”群体。

    “中国有超过1亿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打工,只有在假日里才能和家人团聚,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大洋彼岸的《柯克思评论》这样写道。

    1    在分离和团聚中找到共鸣

    每当中秋、春节等节日即将到来的时候,火车站里总是挤满了急着回家团圆的人,歌手在电视上提醒人们“常回家看看”,就连一些广告也不忘提醒人们“这是一个全家团聚的时刻”。

    《团圆》的主人公小女孩毛毛的父亲就是在这样的场景里风尘仆仆地回到家。等待了许久的妈妈连忙迎上去,从爸爸的手中接过提包,关切地问候着。而穿着蓝色棉袄的毛毛,只是远远地站在自己家的大门口,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男人。(图①)

    当父亲抱起她,笑眯眯地用胡子扎着她红扑扑的脸蛋时,这个4岁小女孩的第一反应是伸出手用力地推开爸爸,随后吓得大哭起来。

    对于《团圆》的文稿作者余丽琼而言,毛毛并非是一个全然虚构的人物,她把自己太多的回忆融入在这个简短的故事里。余丽琼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师,在很长的时间里总是在全国各地跑来跑去,只有中秋或春节的时候才能与妻子和一对儿女团聚。

    “每个人都有与亲人分离、团聚的体验,因此,每个人会在书中找到共鸣。”余丽琼说。

    这样的共鸣甚至能够轻易跨越文化和国界的障碍。2011年11月,《纽约时报书评》将英文版的《团圆》列入了2011年度世界儿童图画书榜单。美国《出版人周刊》在评论《团圆》的文章中写道:“这是一幅令人记忆深刻的图画,它记录了中国最为快乐的节日,并且见证了贯穿其中的感人亲情。”

    2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等你回来

    “好运硬币”是毛毛与父亲相处的5天里最美好的记忆。按照当地的习俗,父女俩做团圆饭时一起包起了汤圆,并且把一枚硬币塞进一个汤圆的馅里。

    “谁吃到它,谁就会交好运喔!”爸爸笑眯眯地对毛毛说。

    第二天一大早,爸爸抱着碗,把热腾腾的汤圆一个一个地喂到女儿的嘴里。当然,他想办法让女儿吃到了那枚“好运硬币”。

    在安徽长大的余丽琼,从小家里就有把硬币包进汤圆里的习俗。当她把“好运硬币”写入《团圆》的故事中时,她突然发现,这枚小小的硬币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内容,包括祝福、思念、愿望,“全部包容进去”。

    “好运硬币”成了毛毛最大的骄傲。遇上收到大红包的小朋友,她会拿出硬币向他们炫耀;发现硬币丢了的时候,她在院子里四处寻找,最后只能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故事的结尾,毛毛找回了“好运硬币”,而爸爸也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他蹲下来,把女儿抱在怀里,这一回,毛毛没有把他推开。

    “下次回来,爸爸给你带一个洋娃娃,好不好?”爸爸问。

    “不!”毛毛拼命摇头,“我要把这个给你。”

    她低下头,在红色的棉袄口袋里掏啊掏,摸出那枚银色的“好运硬币”,它已经被孩子的体温捂得暖暖的。

    “这个给你。”女儿把硬币放到父亲宽大的手掌上,“爸爸,硬币给你,明年,我们还把它包在汤圆里喔!”(图②)

    “这个故事更适合有阅历的中年人,我们的孩子也许还不能体会其中的感情。”余丽琼说,“但在以后的某一天,他们一定会从中找到共鸣。”

    3    大大小小的团聚和分离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毛毛的父亲完全是这个时代农民工的代表,乡下的农民进城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与家人团圆……你真的只想写你的父亲?”总有读者这样问她。

    余丽琼承认,尽管自己本无此意,但书中那个因为工作远离家乡的父亲,的确“刚好契合了当下的国情”。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媒体上关于那些外来务工者的故事。他们只能趁着休息的空当,从手机或者钱包里的照片上回忆自己孩子的模样。他们的子女大多“留守”在老家,和母亲或者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因为这些现实的背景,《团圆》也常常被介绍为一个“农民工与亲人团聚的故事”,浓缩了众多打工族的悲欢,给城市的孩子“一份另类的亲情感受”。即使在美国,这本刚刚以英文出版一个多月的图画书,也被更多地解读为“反映打工者的艰辛生活”。

    “我写的是自己的家庭,但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情。”余丽琼说,“无论对于哪个家庭,只要有挚爱的亲人远在异乡,那么对团圆的期待和一次次的离愁牵挂,何尝不是刻骨铭心的呢?”

    《团圆》的绘者朱成梁说:“这些大大小小的团聚和分离,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据新华网)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