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刻作者 耿红霞 剪纸作者 畅杨 |
|
今天迎来秋分节气。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南方的气候终于也开始真正进入秋天,这时,秋分就到了。太阳在秋分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昼夜均分,极昼极夜的现象也跟着消失了。
秋分时,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分”字是“半”的意思,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时秋季终止,这“秋分”正好是平分立秋到霜降的90天。
秋分的三候为“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这是说雷是伴着阳气盛而发声的,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二候中提到的坯是指用细土栽培,众多小虫在上一候时都已经穴藏起来了,穴口有用细土垒成的小高堰;到了三候,水也开始干涸了。
秋分时节,凉风习习,碧空万里,丹桂飘香,蟹肥菊黄,让人好不喜爱。这时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因此,就有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与清明类似,秋分时节也有扫墓祭祖的民俗,叫做“秋祭”。秋祭一般是在扫墓前,先在祠堂杀猪、宰羊,吹奏乐曲,进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扫墓时,从始祖或是远祖开始,规模很大,往往全村人都会参加。
秋分这天,不少地方有煮食汤圆的习俗。人们煮上二三十个不同馅的汤圆,用细竹叉着置于田边地头,叫做“粘雀子嘴”,以防止麻雀祸害庄稼。除了汤圆,秋分这天还要吃野苋菜,叫做“吃秋菜”。
春分节气的竖蛋活动,秋分同样盛行,但和春分祭日不同的是,秋分则要祭月。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早在周朝时,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这些祭祀场所分别为日坛、地坛、月坛和天坛,各设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这时还有“送秋牛”的习俗。在对开的红纸或黄纸上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画,就是秋牛图了。那些能说会道的村民们,拿着秋牛图挨家挨户串门,即兴说着和秋耕有关的吉祥话,一直说到主人开心地赏钱为止。这些即兴说词押韵好听,那些开口说秋的人,便被称为“说官”。
在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营养专家表示,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前,仍有暑热余气,属于温燥;秋分后,气温逐渐下降,较多出现的是凉燥。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不过,秋燥温与凉的变化,与每个人的体质有关,还应根据个人情况锻炼。饮食方面,宜多喝水,吃清爽温润的食物,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乐观情绪。老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同时,秋分后,气候渐凉,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唐)杜甫《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