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天然,原名陈冉,1926年4月生于河南巩义,我国著名版画家、书法家,曾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和名誉主席、河南省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48年8月至1949年2月,陈天然在《新洛阳报》工作,任美术编辑。 | |
阅读提示
近日,2012-2013中国媒体品牌影响力(软实力)排行榜出炉,《洛阳日报》再获“地市党报品牌十强”称号,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市级党报。
《洛阳日报》创刊于1948年4月9日,前身是《新洛阳报》。1948年4月5日洛阳解放,为消除群众顾虑,争取人心向我,中共洛阳市工作委员会决定创办自己的报纸。4天后,《新洛阳报》创刊。1949年8月,《新洛阳报》完成历史使命,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决定,于当月11日停刊,前后共出版478期。
其间,陈天然作为报社唯一的美术编辑,在《新洛阳报》工作半年。
近日,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委派工作人员,前往巩义市河洛镇柏沟岭村“天然山庄”探望了这位88岁的老同事。
1 一张报纸 奠定一生追求
幽林,穹谷,天井院。
一刀,一笔,写春秋。
这便是陈天然老人的晚年生活——守望故园,潜心悟学。
走进“天然山庄”时,我们确有一丝忐忑:老人避嚣习静多年,我们的到来,会否扰了他的清静?
“咚——咚——咚”院里无人,楼梯作响。
等我们循声望去,只见陈老已手扶楼梯下完最后一个台阶——白发稀疏,唇厚、耳阔、鼻高,目光如炬,浅白衬衫、纯白睡裤、千层底布鞋,给人以干净朴素、和蔼可亲之感。
我们惊喜不已,没想到陈老的精神依然这么好,更没想到老人会亲自下楼接我们。
“啊,同事们来了,咱到客厅坐——”陈老热情招呼我们进客厅,故意拉记者坐在他的左侧,说是左耳听力好。
“您是1948年到报社的,比我早了整整60年,向老同事、老前辈问好!”
“是啊,一个甲子,那时叫《新洛阳报》,我是美编……”
说话间,老人一会儿将右腿搭在左腿上,一会儿又放下来,紧张和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个瞬间,老人的思绪已经回到了65年前。
1948年8月,中原战火频仍。22岁的乡村教师陈天然心向延安文艺,苦于入道无门。
有一天,在巩县(现巩义市)街头,陈天然看到一份宣传党的政策和解放战争形势的《新洛阳报》,顿生希望。第二天,陈天然便向报社发去“问路信”,同时附上了自己的木刻习作数幅。报社很快回信,约其面谈。
河洛镇距离洛阳80公里,陈天然起早摸黑步行一天赶到。接待他的是社长江思元。江思元非常欣赏陈天然的天赋和勤奋,鼓励他留在报社工作,待大局稍定,再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拜师学艺。陈天然当即应允,就地参加了革命。
从此,陈天然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之路。
半年后,陈天然与同事曹章从新洛阳报社借调到郑州、武汉等地,开始了新的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陈天然先后在《湖北日报》、湖北美术工作室、湖北艺术学院、河南群众艺术馆等单位,或教书育人,或进行诗、书、画创作,作品展销国内外,获奖不计其数。曾有作品以周恩来总理名义,赠送国际友人。
为表彰他为发展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决定从1992年起为其发放政府特殊津贴,享受终身。
“就是这!就是这!”当我们递上特意为他准备的一份1948年《新洛阳报》复印件时,他兴奋得从椅子上站起来,凑向门口细看。
“一张报纸,奠定了我一生的追求!”陈老掏出眼镜,把报纸捧在手里,上看,下看,陷入沉思。
2 一朝同事 感念六十五载
“庄栋当时负责副刊,后来当了副总编……”
“记者李彬比我早,到武汉当了文化局长……”
“田庄是个女同事……”
“李冷文比我晚,你们肯定知道吧,是个有名的专家……”
…………
人老健忘。但是,陈天然老人一股脑儿说出了十几个65年前的同事以及他们共事期间的点点滴滴。
记者的手机里存了一份新洛阳报社时期的员工名单,一共108人。陈老接过手机,把脸贴在屏幕上,一个一个地念,一个一个地回忆。
陈老回忆说,当时条件很苦,新洛阳报社辗转换了几个地方,都是破屋、陋院、土墙,与农村无异。但是,大家工作积极性很高,都有一股子革命朝气。每当收到重大胜利消息,就立即印发号外,大家都不辞劳苦,亲自上街叫卖。
“记者们都有枪,我是编辑,我没有。”陈老说,洛阳当时敌特活动猖獗,记者外出采访一般都带手枪,夜间外出采访还要背上步枪。我们的一个同事,姓许,外出采访时遭遇敌人,奋力抗击,因寡不敌众被敌人残忍杀害。
“报社很照顾员工,谁家困难就想办法给点儿补贴,还给我发过一袋小米呢。”陈老说,当年,同事们团结得很,有一种很好的传帮带习惯。社长江思元得知他崇拜延安鲁迅文艺学院画家古元,拿出亲自拓印的30多幅古元木刻原作给他看。副总编辑庄栋一有时间就与陈天然探讨副刊编辑业务。
陈老深知,年深日久,当年的许多同事大多驾鹤西去。但是,他还是忍不住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他,还,在不在了?”
3 一声问候 饱含无限忠诚
“嗯,张海的字。”
看望陈老时,我们带了几份当天的《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洛阳商报》。老人得知《洛阳晚报》刚刚更换了报头题字,端详了好一会儿。张海的字,太熟悉了。
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省美术书法展览活动中,当时主持省书协工作的陈天然发现在基层工作的张海,善于书法,有事业精神,有组织活动能力,就把他借调到省书协工作。此后,陈天然逐渐把日常工作都交给张海去做,并给予全力支持。这,才有了河南书法的日后辉煌。
随后,同行的集团党政办主任刘成武向陈老介绍了集团目前现状。当了解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已拥有《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洛阳商报》《洛阳广播电视报》和洛阳手机报以及洛阳网、河图网、太平洋门户网等“五报三网”及20余个经营实体,且日报、晚报双双跻身全国十强等情况后,陈老连连点头,赞不绝口。
“现在的报纸真好看,图文并茂。”陈天然老人说,当年虽然设置美编岗位,但是由于条件所限,他在岗的半年时间,《新洛阳报》没有刊发过一张原创插图。不过,他们每天都用木头刻制题花、标题等。“当时有个小个子张新民,我俩经常一块去资料室钻研版刻,尽量让报纸好看一些……”陈老说。
“你看,现在有编辑谁谁谁,版式谁谁谁,那个时候没有……”陈老指着《洛阳日报》下端的信息条说,“那个时候,读者不会知道这个版面是谁编的,更不知道还有我这个美术编辑,但是我依旧乐于工作。”
情到深处,年近九旬的陈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写下了“向洛阳日报、洛阳晚报读者问好”的话。他说:“我也是洛报人嘛!”
4 一句箴言 诠释艺术真谛
在陈天然老人家的二楼画廊里,我们聊起了新闻和艺术。
他说,自己从事新闻的时间太短,从事艺术的时间很长,两者的道理有其相通之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搞艺术也是。
“我之所以有点成绩,是因为我有生活的体验。”陈老说,当年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采来新鲜素材献给读者,无形之中影响了艺术创作。几十年来,他坚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治学之道,像蜜蜂那样勤奋,从生活和实践中采取艺术之蜜。有时,一幅八开大的风景写生,要头顶太阳画一整天;有时,一幅十六开大的版画,要反复修改4个月。
陈老接着说,多年的劳动生活,帮他解决了构思、构图、形象和黑白的关系。刀法的运用,线条的变化,完全服从于土地的结构和质感。无论是人物活动,还是牲畜农具,都力求符合真实生活。有一年,为了表现矿工作品的艺术本真,他与伙伴在洛阳龙门煤矿体验生活一个多月。
在写他的文章里,多次提到他的一句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自己嚼过的馍再嚼也很难受。生活、土地是艺术的源泉。
这,或许就是艺术生命力之真谛。
5 一片故土 积淀生命情怀
“我的版画,只讴歌故乡。”
这是陈天然老人说的。
即使不说,大家也能看出来。
他的画,多是故乡的山川土地、人物动态、牲畜工具、窑洞柿树等等。他说,有些江南写生,准备刻成版画,改来改去,最后往往脱胎换骨,变成了豫西景色。
他还说,我爱画家乡风景,画意的核心多是土地。如果没有土地,就感觉画面无精打采。如果撇开土地,往往不知道咋构图、咋下笔。
“鲁迅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鲁迅的这些话,使我下定决心追求乡土田园的艺术风格。”陈老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写道,“一头扎到故乡,是否路子太窄?否!艺术的生命来源于生活,有生活气息的艺术才能走向世界。乡土、国土是同一个整体,祖国、母亲是同一个含义。表现乡土,就是表现国土,就是表现中华民族,就是刻画祖国!”
难怪美术评论家夏硕琦这样说:在画界朋友当中,乡土味儿最浓的是陈天然。他的形象淳朴得像一位老农。至今乡音不改,吃饭还是家乡的味道最可口……
陈天然的字,有一种说不出的独特,顿挫转折、繁简穿插、气概威严。
“你们看,像不像柿树枝?”陈老指了指门口的老柿树说,“我爷爷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种的,至少有200年了吧……”
原来,少年习字之时,陈天然穿过雪后柿林时,看到柿树枝杈有的刚健瘦硬,有的古雅厚重,有的苍劲飞动,一派铁画银钩的狂草书意。此后,陈天然就蓄意在草书中,力追柿树的神采,最终自成一体,誉满全国。
“这是我的封笔木刻——”陈老指着一幅名为《安居乐业》的版画说,“家门口取的景……”
“这幅《农闲》,1981年创作……”
“这幅《山地冬播》,我经历过……”
“这幅叫《套耙》,我用过……”
“这幅《牛群》……”
“这幅《休息》……”
…………
整整一上午,我们都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
要告别了,陈老不舍地将我们送出门。我们几次停下来,劝他回屋,他点点头,站在那里。等我们再回头,他依旧站在那里,微笑着、挥手……
相关链接
从《新洛阳报》到洛阳日报报业集团
|
报业集团工作人员向陈天然(右)介绍报纸的变化 |
1948年4月9日,伴随着洛阳解放的硝烟,《洛阳日报》的前身《新洛阳报》创刊,这是我国较早创刊的地市党委机关报之一、河南省第一家地方党委机关报。
1949年8月,因为要支援新解放区,《新洛阳报》停刊。
1955年1月,洛阳被确定为“一五”计划重点建设城市,《新洛阳报》更名《洛阳日报》后复刊。
国家三年困难和十年动乱期间,《洛阳日报》又两次停刊。
1964年12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洛阳日报》题写了报头,并沿用至今。
1981年1月1日,《洛阳日报》再度复刊后,出版发行至今。
2009年12月6日,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揭牌成立,成为河南报业的第二个“集团军”。
如今,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拥有《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洛阳商报》《洛阳广播电视报》和洛阳手机报以及洛阳网、河图网、太平洋门户网等“五报三网”及20余个经营实体。
(自豪)
陈天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