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这是笔者喜爱的咏竹名句,其作者是郑板桥。
竹,在中国文化里有着特殊的地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之高拔苍翠,竹之俊逸灵秀,难怪乎王子猷即使暂住他人之宅,也要令人遍植翠竹。古往今来,写竹画竹的人不胜枚举,其中,板桥的墨竹图又堪称一绝,寥寥数笔间,神来意满,清气袭人。
郑板桥身上的人格魅力与竹竟有几分契合。板桥是一枝瘦竹,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他关心民间疾苦,情系天下苍生,与老百姓水乳交融。正因为此,才会有“衙斋卧听萧萧竹,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情感悟,才会有“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的乐观旷达。板桥是清高的,又是亲和的,这方面,他有点像陶渊明,“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板桥在山东为官时,每至民间访问疾苦,常常欣然挥毫泼墨,顷刻间,书画既成,让穷困之户换钱去了。
由此,我想到了郑板桥另一首有名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明白晓畅的诗,长久以来激励着人们明志笃行。诗中所称的破岩,换个角度,可看作“石根”。
石根,是岩石的底部。石质厚重,石有棱角,石随处可觅,石能抵御风浪,石还能砌屋垒墙,顽石的这种草根气质,虽比不上美玉雍容华贵,于平民百姓却更为亲近。
郑板桥身上同样有着这种“石根”气质。板桥睥睨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十二载宦海生涯,末了“一肩明月,两袖清风”辞官回家,这是何等的潇洒!板桥开仓济民,“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这又是何等的气魄!
及至辞官归隐,板桥旋即恢复普通百姓的本色,照样以卖画为生。这样的宠辱不惊、往来自如的气度,不是“石根”又是什么?
板桥善画竹,也善画石,板桥笔下的石,简洁疏放而骨骼清奇,常与竹并为竹石图,再配上那“乱石铺街、浪里插篙”的“六分半”体诗书,实乃天下一绝!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郑板桥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竹节”和来自乡土的可贵“石根”凝成的竹石图,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砥砺着后人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