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年人常说:“工作太忙,没有工夫养生,等退休后再说。”他们践行先工作赚钱,后养生益寿的理念。事实上,人逃脱不了“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自然规律。从健康到疾病、从年壮到年衰,许多是可以预防和推迟的。
因此,中医提出,中年人要树立三种养生理念:全程养生、未老先养、中年“修理”。
养生不只是老年人的事。其实,从理想的健康和防衰角度看,许多中年期间埋下的病根,老年时进行“修理”确实为时已晚。
尤其是中年人,在社会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中年人仗着身体底子好,生活非常不规律,即使发现身体不适也不予重视,认为以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素质,根本不会患上致命疾病,以致延误了一些疾病的早期治疗,甚者发生猝死,教训是惨重的。
所以说,养生必须贯穿生命的始终,横跨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是全程养生,而且越早养生越好,这就是未老先养,中年人更应始于当下。
40岁前后,如太阳开始偏西,称之“欲老”,是人体机能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阶段,人体各脏腑功能开始由盛转衰,难免会出现问题,就要进行一番大“修理”,即便是没病,也要进行认真“检修”。明代大医张景岳《景岳全书·中兴论》说:“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这就是中医历来强调的“中年‘修理’、再振根基”的中年人养生观。
到了这个年龄,最好全面体检一次,以后每年进行一次体检,以便及时发现身体异常,进行调理。尤其要学会放松和放弃。所谓放松,就是要有劳有逸、忙里偷闲、刚柔相济;所谓放弃,就是要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轻松地躲开逆流,绕过暗礁,养精蓄锐,为老年之后留得健康和晚衰。
此外,40岁之后,由于五脏六腑功能开始退化,不妨使用一些抗衰老产品加以辅助。
如何养生?人们常常以为多吃某种食物、多做某种运动就是养生。实际上,养生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人们应该在生活中养生,在养生中生活。
要防止衰老,就要注意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比如,说话不能太大声,以免损伤脾气和声带;看书时间不能过长,以免损伤肝血和眼睛疲劳;房事不可过频繁,以免耗损肾精和加速性功能衰竭;饮食不可过饥过饱,以免损伤脾胃;平时不能过逸久坐,以免损伤肺气和痿废肌肉筋骨等。
相关链接
养生有方
人到中年“五不熬”
俗话说“四十以前人找病,四十以后病找人。”人们常说更年期是多事之秋,这恰恰是中年身体变化的生动写照。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致使许多中年人长期在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中“硬熬”,殊不知“硬熬”乃健康之大敌,建议您注意以下“五不熬”。
起居不熬夜
人到中年,由于工作繁重,特别是文、卫、教、新闻工作及各类脑力劳动者,间断地、适度地开夜车,第二天午休补上,对身体不会有多大妨碍。如果在工作中长期硬拼,在生活上长期熬夜,就可引起因神经系统过度紧张而导致的神经衰弱、溃疡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疾病。长期睡眠不足,还会使大脑受损,促使早衰。
饮食不熬顿
有些中年人因工作忙、学习紧张或生意脱不开身,长时间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不吃早饭更是常事,长期下去会导致“水、营养缺乏症”,诱发脑血栓和尿结石症。经常饥不进食,还会引起胃溃疡,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昏迷、休克。相反,经常饥不择食、暴饮暴食,更有损健康。因此,只有定时定量按餐按顿进食,才能保证大脑机能得到充分发挥,使记忆、理解、思维、分析等能力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
玩乐不熬神
文明、轻松、健康、适度的娱乐活动,可以调节人的神经,陶冶情操,有益健康。但玩乐过度,会使体内维生素A消耗过多,视力下降,神经疲劳。如长期听狂躁音乐,会使耳膜过度紧张,影响听力;长期玩电子游戏机,将会患“游戏机综合征”;整夜打牌、下棋、搓麻将,会过多消耗脑力和精力,伤身劳神,影响健康。故玩乐也应适可而止,更应注意文明雅趣和轻松舒畅。
运动不熬劲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有益身心健康。但过量的运动会使热能大量消耗,乳酸等代谢物在血液中堆积,大运动量还会造成心律不齐,影响肝脏功能,导致筋骨和肌肉酸软,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病痛不熬拖
不少中年人时常感到活得很累,经常在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悸、胃痛、失眠、气短、关节痛、食欲差时,仍满不在乎地“熬拖”,结果小病熬成大病,轻病拖成重病,以致失去治疗良机而酿成大祸。
(据《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