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重大举措。
这是一次恰逢其时的智慧抉择。
10月14日,洛阳市《关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服务水平的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发布。
“未来一个时期,我市将重点实施包括引进重点产业人才在内的5项引才计划。”
“今后,我市将进行对市级优秀专家、优秀科技人才等10类拔尖人才的培养选拔。”
对人才的住房优惠政策、个人所得税返还奖励政策、资金扶持政策、配偶就业政策、子女就学政策……
如果将这些“真金白银”放在“经济增长放缓,发展后劲不足”的现实背景下考量,就会发现,对洛阳来说,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提升、新兴产业的培育,还是开放招商等中心工作的推进,《方案》的出台无疑都是极大利好。
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洛阳市科技拔尖人才工程实施意见》《洛阳市“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5万名、各类科研机构600多家,每1万名职工中有科技人员1972名,人才密度居全国前列……
毋庸讳言,这些年来,洛阳在人才工作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也要承认,站在当今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促进发展需要更多、更新、更高水准的人才的背景下,与发达地区相比,洛阳的人才工作已经落在了后面。这其中,固然有地处中西部、城市规模不大、教育水平不高等客观原因,但更有环境不够优、机制不够活、政策不够好等主观原因拖累。
来自市委组织部的调研报告显示,当前,我市人才工作存在3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人才流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返洛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仅占考出去学生的四成左右。
引才力度不够。目前,我市有常驻院士4人、“千人计划”人选3人,而郑州的常驻院士数量是洛阳的2.5倍,合肥的“千人计划”人选数量是洛阳的11.7倍。
人才环境不优。在政策方面,激励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受益面小;在服务方面,氛围不浓、服务措施不优。
问题多,差距大。这似乎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为什么我们的产业结构一直在低层次徘徊?为什么我们的工业生产一直在低位运行?为什么我们的发展环境仍然不够优……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在比较中思量,就能理解,当年孙中山先生的感叹,是何等入木三分、忧心如焚!
刚刚过去的9月,跟随市党政考察团的步伐,《洛阳日报》组织采编力量对省内十几家“明星”产业集聚区进行了采访。
一个“人才也是第一生产力”的例子让人印象深刻。
20世纪90年代,焦作武陟投巨资建了个造纸厂,但因为设备的技术衔接问题无法解决,这个造纸厂一张成品纸都没生产出来就面临破产。直到造纸专家姜丰伟被引进,凭着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解决了各项技术难题,让造纸厂起死回生,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不只是武陟,在每一个采访到的河南省“十强”或“十快”产业集聚区,我们都能感受到它们对人才的热切渴望和高度重视,而探究这些集聚区或“强”或“快”的原因,无一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视人才、重用人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站在促进洛阳科学发展的角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抓住了重视人才的“牛鼻子”,就有可能让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再步履维艰,就有可能让“创新驱动发展”从口号变为现实,就有可能让低迷的经济“柳暗花明”,就有可能助推洛阳梦早日实现。
也因此,在《方案》出台之际,一些常说的老话必须再次提及。
要真正做到感情留人。无论是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还是在引进人才后为他们提供的各种服务中,一定要真心实意、一心一意,让人才感受到“家”的温馨和被尊重、被支持、被爱护的温暖,从而爱上洛阳、不愿离开洛阳。
要真正做到待遇留人。这些年,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孔雀东南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洛阳的待遇不及一些先进地区。待遇好,“孔雀”才会“洛阳飞”;待遇好,飞至洛阳的“孔雀”才能舒心生活,才会安心工作。
要真正做到事业留人。这是个根本性问题,没有可以彰显自身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再好的感情,再好的待遇,也引不起人才的兴趣。结合洛阳产业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提供“人尽其才”的发展平台,应当成为《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考虑。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赢得人才,就赢得了发展,赢得了未来。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关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服务水平的实施方案》会顺利实施,并取得明显效果。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凤凰”聚,洛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