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眼下,一场持续数月的夏秋大旱正在影响洛阳人的生产生活:河流水量减小、水库蓄水下降、人畜饮水困难……全市上下正在全力以赴抗旱救灾。据《洛阳市志》记载,从1961年以来,洛阳境内发生的旱情有近400次。50多年来,全区性旱情也可以说是“十年九遇”。
1 何谓大旱
干旱有标准,具体说来,是以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主要依据。从程度上来说,分为一般干旱和重旱两类。上表让人们对干旱的标准一目了然。
干旱对我市的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可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严重的干旱会导致农作物的大减产,甚至接近绝收。春季(3月至5月)是洛阳市冬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夏玉米等秋作物的主要生长期在夏季(6月至8月),9月至10月是秋作物的收获季节及冬小麦的播种季节,因此,对洛阳影响最大的主要是这些时段里出现的干旱,它们分别称为春旱、夏旱和秋旱,其中夏旱又分为初夏旱和伏旱。
2 为何“十年九旱”
洛阳处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相对贫乏;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山区在800毫米左右;加之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又大,使干旱较为频繁,形成了“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
按照上面的干旱标准,一年若有两段或三段时间符合,便定为两次或三次干旱。据市志记载,从公元前9世纪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洛阳境内共发生水灾412次,旱灾513次。平均9年发生一次水灾,5年半发生一次旱灾。其间发生连年干旱,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绝收的大旱灾计160次,平均18年发生一次;其中赤地千里,人相鬻食的特大旱灾11次,平均每256年发生一次。
1949年至1990年,年受旱灾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的就有15次;受旱灾面积200万亩以上的有12次,平均每3.5年1次;受旱灾面积在300万亩以上的4次,平均每10年1次。
从1991年以来,我市共有4年发生了全市性的春季重旱,分别出现在1995年、2000年、2001年、2004年,春季重旱概率约为“五年一遇”;发生局部或全市性春旱共9年,约为“十年四遇”,较为频繁,与1961年至1990年“十年七遇”相比呈减少趋势。
由于夏季降水时空分布极其不均,我市夏旱发生的概率较大,从1991年以来共出现局部或全市性夏旱12年,约为“十年六遇”。1991年、1997年、2005年、2008年和今年发生了影响大、旱情重的夏旱,1992年、1999年、2001年、2007年、2012年部分地区出现夏旱。洛阳市夏旱发生的概率与1961年至1990年“十年八遇”的概率相比也呈下降趋势。
1991年以来共出现局部或全市性秋旱12年,为“十年五遇”。其中,发生全市性的秋旱的年份为1991年、1995年、1998年、2002年、2007年、2013年,概率与1961年至1990年的“十年二遇”相比有所升高。
3 50多年来的那些大旱
从1961年到2013年,洛阳全境共发生春旱166旱次,夏旱111旱次,秋旱107旱次。一些给国民经济、百姓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的旱灾让洛阳人民刻骨铭心。
1961年
1960年的旱灾导致1961年全市冬小麦减产六成以上;之后遭遇的严重夏旱,又使夏玉米减产三成以上,其他秋作物也有较大减产。1961年全市粮食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1/3,粮食单产减48公斤。长期的干旱还引起人畜饮水困难、工业用水紧张。
1978年
当年出现的夏秋连旱使粮食受旱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5.4%,成灾面积350.33万亩。
1982年
我市大部分地区出现春旱、短时夏旱和秋旱,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近1/4,夏旱减产9万吨;秋旱少种30万亩,单产减42公斤。由于旱情的发展,缺水人数增加到53.63万人,缺水大牲畜达6.49万头。
1990年
我市遭受特大旱灾,农村吃水困难人数高达117.89万人,缺水大牲畜22.5万头。因严重缺水,迫使部分企业停产、学校停课。
1991年
当年夏粮减产2亿多公斤,秋田88%遭旱,全市特重灾和重灾乡村超过40%。至11月初,我市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大干旱,井水干涸,河道断流,土壤干裂,人畜缺水。
1995年
严重春旱、秋旱,造成伊河、洛河、汝河、涧河4条主要河道断流。陆浑、故县两座大型水库均放不出水,11座中型水库有9座处于死水位,223座小型水库有162座干涸;地下水位比1994年下降3米至5米,最严重者竟下降16米。全市有180万人、2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1997年
全市平均降水量368毫米,相当于常年降水量的54%,尤其夏季降水比常年偏少71%。夏旱持续到9月中旬初,全市除黄河、洛河外,大小河道全部断流,70%左右的库塘干涸,54万人、22万头大牲畜吃水困难。全市秋作物播种480万亩,有380万亩受灾,其中有126万亩秋庄稼种不上或未出苗,有110万亩出苗后旱死。
2000年
当年我市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春旱,1月至5月底降水量比常年减少近七成。全市大小河涧7000多条,除伊河、洛河上游有陆浑、故县两座大型水库调节,放少量发电余水外,其余全部断流;全市11座中型水库有5座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182座小型水库多数枯竭见底;地下水位普遍下降3米多,深的为10米以上。全市麦播面积365万亩,受旱面积达250万亩,其中129万亩干旱严重,34万亩绝收。
2004年
3月到4月底无有效降水过程,平均降水只有21.8毫米,降水之少创历史纪录。全市210万亩冬小麦受灾,19.4万人吃水困难,2000多条河道断流,155座水库库容锐减,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2007年
3月18日至5月29日全市平均降水9.2毫米,创历年同期降水最少纪录。春旱持续至6月中旬。特别是5月,气温持续偏高,土壤失墒严重,旱情迅速发展,旱地夏玉米不能适时播种和出苗,红薯、烟叶等春栽作物的生长也受到一定程度制约,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19.67万公顷,其中严重干旱11.47万公顷,农村有40多万人吃水受到影响,其中发生吃水困难18.5万人。
2008年
2月至3月降水量全市平均偏少63%,加上2月下旬到4月上旬气温偏高,使田间蒸发量增大,土壤失墒严重,导致冬小麦受旱面积达200万亩,造成小麦减产。6月降水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均,农田水分快速减少,全市出现大范围严重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