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然喜欢买书,但渐渐失去逛书店的习惯。网络书店什么书都有,可以静静看慢慢挑。偶尔陪家人逛新华书店,人头攒动,都是在少儿读物柜台。我翻一翻,不是青春小说,就是教辅书刊,再就是有点哗众取宠之嫌的教子书: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好成绩不如高智商、高智商比不上优等情商、情商不够要财商……大抵如此。
我见过一位父亲,一心要把孩子培养成牛人,早早给他买《曾国藩》《胡雪岩》;另一位母亲则忧心忡忡,认定《傲慢与偏见》《红楼梦》只会把花季女儿教坏,索性不让女儿看“闲书”。
而我,从女儿三岁起,开始陪她看书——那时她刚学会骄傲地竖起三根小指头表达“我三岁”。因为是女孩子,我特别想培养她的理性思维,《剑桥大百科全书》买了大半套——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一套法国的儿童科普读物,成为她的枕边书,她聚精会神听着的往往是:恐龙、长尾龟和熊。后果是,有一天,山雨欲来,乌云压城,她小人家站在楼梯上,看着此情此景,金口一开说:“就像火山一样。”没错,有一本叫《可怕的灾害》的书,她很喜欢翻看。
我家地方小,容不出一间独立书房,所以每个卧室包括阳台都有书架。几屋子书,我任她随意翻看,反正绝无珍贵典籍,怎么看我也不会心疼。显然,我会把一些书藏在小书柜里并且上锁——锁得住青春期的好奇吗?
到底给孩子看什么书?我像所有家长一样迷茫。
现在她六岁,枕边书是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她不太爱看“牛顿科学馆”,喜欢《米勒的花园》,迷上了花木的名字,我为她备了花盆和沙土,却忘了小朋友爱玩沙的天性。
她大概不会成为科学家,我却决定继续给她或买或借“科学小实验”“趣味数学”——一切都是本性,父母想力挽狂澜,恐怕不现实。但推波助澜,总归是可以的。她尽情发挥自我,而我负责小小修正。
这世上确实有人文理兼修,感性与理性并重。知识的自行车,骑得越平衡,越不会摔倒。而现在,我们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