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健 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饮食养生十二食
堵车时最好别开车窗
《红楼梦》雪藏四种经典养颜方
读 家
新书快讯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 年 11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读 家
    8 四部大书

    宋代文化之辉煌,与赵宋王朝统治者实行的崇文抑武的国策有关。明确提出这一国策的不是大宋王朝的开国之君宋太祖,而是大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除大兴科举外,宋太宗把对文化载体的图书之大规模编纂也迅速提上日程。宋代文化事业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出现了四部宏伟巨著,而且这四部巨著中有三部是在太宗时期完成的。

    这四部大书的名称是:《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太平御览》这部大书是在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十七日,在宋太宗即位还不满5个月的时候,下令一帮文人开始编纂的。这部书规模宏大,有1000卷500多万字,直到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的十一月,前后共用了6年零8个月的时间才编纂完成。

    该书按照中国古代图书的分类方式,属于类书。类书,顾名思义,就是按照类别来编纂的图书。这部书按照天、地、职官等,分成了55个大类,每个大类之下又分小类,有5000多个小类。在每个类别之下,检索宋代能够见到的图书,把每种图书中有关这个类别的内容,抄写在每类之下。因为是“以类相从”,按照类别来编的,所以叫类书。用现在的话说,这是百科全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百科全书。又因为编纂“包罗群书”,参考了所有的典籍,是一部规模宏大、包罗万象的类书,所以叫“总类”。

    《太平广记》这部书是与《太平御览》同时受诏编纂的,编纂者与《太平御览》是同一套班子。《太平广记》按神仙、道术、报应等题材分为92类,把汉代至宋代文献中记载的相关内容抄录在每类之下。其中,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是此书取材重点所在。按照今天的文学分类,《太平广记》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许多已失传的书,仅在本书内存有佚文,有些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作品,全赖此书而得以流传。众所周知的一些小说如《李娃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等,全靠《太平广记》这部书才传下来。

    《文苑英华》是一部接续《文选》的文学总集。《文苑英华》的规模远远超过了《文选》,收录作家2000多人,作品2万余篇,其中唐代作品占十之八九,这是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册府元龟》这部书是在真宗时期编纂的。这四部书,从宋代的时候就经常放在一起,被称为四部大书。

    总之,宋太宗即位之初就组织编纂的三部大书背后,存在着图书编纂之外的多重意图。但不管是什么意图,这次政府的行为,客观上对文献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整理,宋代文化的繁荣,与太宗的努力和导向是分不开的。太宗皇帝对知识阶层的礼遇和重用,对于文化事业的提倡与推动,使知识阶层恢复了文化自信,也由此获得了知识阶层对其政权合法性的认同。

    5 时代的味道

    普洱茶的品质是天地大秘。在获得理性自觉之前,唯口舌知之、身心知之、时间知之。当年的茶商们虽深知其秘而无力表述,但他们知道,自己所创造的口味将随着漫长的陈化过程而日臻完美。会完美到何等地步,他们当时还无法肯定。享受这种完美,是后代的事了。

    如果说,光绪元年是云南经典茶号的创立之年,那么,光绪末年则是云南所有茶号的浩劫之年。由于匪患和病疫流行,几乎所有茶号都关门闭市。如此整齐地开门、关门,于一个年号的首尾,使我不得不注意光绪和茶业的宿命。

    浩劫过去,茶香又起。只要茶盅在手,再苦难的日子也过得下去。毕竟已经到了20世纪,就有人试图按照现代实业的规程来筹建茶厂。在1940年真正把佛海茶厂建立起来的,是从欧洲回来的范和钧先生。他利用中国茶业公司的优势,开始试行现代制作方式和包装方式,可惜在兵荒马乱之中,到底有没有投入批量生产?产了多少?销往何方?至今还说不清楚。我们只知道10年后战争结束,政局稳定,一些新兴的茶厂才实现规模化的现代制作。

    这次大规模现代制作的成果,也与前代很不一样。从此,大批由包装纸上所印的字迹颜色而定名的“红印”“绿印”“蓝印”“黄印”等品牌,陆续上市。有趣的是,正是这些偶尔印上的颜色,居然成了普洱茶历史上的里程碑,五彩斑斓地开启了“印级茶”的时代。

    你如果想回味一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摆脱战争之后大地舒筋活血的生命力,以及这种生命力沉淀几十年后的庄重和厚实,那就请点燃茶炉,喝几杯“印级茶”吧。喝了,你就会像我一样相信,时代是有味道的,至少有一部分藏在普洱茶里了。

    无奈海内外的需求越来越大,“印级茶”也撑不住了。普洱茶要增加产量,关键在于缩短发酵时间,这就产生了一个也是从偶然错误开始的故事。

    据说有一个叫卢铸勋的先生在香港做红茶,那次由于火候掌握不好,做坏了,发现了某种奇特的发酵效果。急于缩短普洱茶发酵时间的茶商们从中看出了一点端倪,便在香港、广东一带做了一些实验。终于,在1973年,由昆明茶厂厂长吴启英女士带领,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以“发水渥堆”的方法成功制造出了熟茶。熟茶中,陆续出现了很多可喜的品牌。

    当然,也有不少茶人依然寄情于自然发酵的生茶,于是,熟茶的爆红也刺激了生茶的发展。在后来统称“云南七子饼”的现代普洱系列中,就有很多可以称赞的生茶产品。从此之后,生、熟两道,并驾齐驱。

    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普洱茶还严重缺少科学测试、生化分析、品牌认证、质量鉴定,因此虽然风行天下,生存基点仍非常脆弱,经受不住滥竽充数、行情反转、舆情质询。2008年,由沈培平先生召集众多生物科学家和其他学者集中投入研究,开启了“科学普洱”的时代。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