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叶收购场面红火 |
| 村民在分拣收获的红薯 |
|
十几个自然村围绕嶕峣山散落而置。深秋时节,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蝴蝶从树上飘落下来,从树与树的缝隙中依稀看到村落,这就是洛宁小界乡上村村。嶕峣山被誉为洛宁古八景之一,历史悠久,坡缓土厚,加之洛宁地理位置、气候,适宜烟叶种植,所以上村村为洛宁崤山牌烟叶主产地,种烟已成为村民致富重要途径。
1 村名因地形和位置而来
上村村在洛宁并不算个大村,共有300余户1300人,耕地面积2000余亩。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烟叶,也辅之红薯种植,农业种植结构较为单一。
走进上村村,记者看到,村内道路为水泥路面,不少村民住宅讲究,白墙红门,院落整齐。一些村民在院内支起小方桌,悠闲地打牌娱乐。
村民赵结实一家住在村头路边。推开大门,院子里堆满了红薯。据赵结实介绍,早些年,红薯是村民的重要口粮;现在不同了,村民生活条件好了,种的红薯一部分拿到集市上卖,另一部分用来自食或制成红薯粉条。现在家里主要收入靠种烟,今年大旱减产,但这些年卖烟叶的积蓄,也够全家花。
问及上村村名的由来,57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杨学武介绍,上村地处嶕峣山的上面,地势也较高,于是叫“上村”。其实上村村下辖的自然村皆因所处地形和地理位置得名。如上村村下辖的上村、小庙底、大渠堰、东沟、燕凹、岭东等19个自然村。相传很久以前,大渠堰村村内有一条大渠,该村坐落在渠北堰上,故得名。燕凹村,相传经常有大雁栖息于该村凹处,故取名雁凹,后来“雁”字逐渐演变成“燕”字。
2 嶕峣山中传说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嶕峣山仙迹是洛宁县古八景之一。很多年前,嶕峣山上有大小庙宇数百座,且香火均十分旺盛,因此被当地人称之为庙山。”杨学武说,不过,这些庙宇因遭到破坏,如今已看不到。
虽然现在庙已不存在,但很多有关嶕峣山的传说仍流传至今。该座山上的河渎庙,村民也将其称为龙王庙。传说凡有百姓到此祈雨,必能如愿。有时,人们刚祈雨完毕,还没到家,天就下起雨来了。
另外,嶕峣山顶的“龙井”也是一大奇观。据传,井底的泉眼与东海相连,井水多少与天下旱涝无关,而与天下时局息息相关。有民谣曰:“井水离地一丈,天下歌舞升平;井水离地二丈,天下扰乱纷争;井水离地三丈,天下地裂山崩。”
杨学武告诉记者,有关嶕峣山最有名的传说,莫过于广成子的故事。在嶕峣山顶的一块巨石上,有一处“足印”,凹痕清晰。同时,根据当地村民的说法,这个“足印”,无论男女童叟,试之皆与脚合。这个“足印”,相传就是轩辕黄帝到嶕峣山问道广成子后,广成子升仙飞天时留下的。
“古时,由于嶕峣山地形所致,此处还发生了惨烈的战事。”杨学武说,相传在公元27年,刘秀拜冯异为征西大将军,前去剿灭赤眉军。与赤眉军交战多次后,冯异与赤眉军约期会战于嶕峣山前的崤底关。
冯异让精兵穿上赤眉军的服装,埋伏在道路两旁伺机而动。冯异率军与赤眉军大战至日落,正当赤眉军士兵疲惫时,冯异设下的伏兵,冲入赤眉军阵营,由于双方衣着相同,难以辨别敌我,赤眉军顿时乱作一团,四散而逃。冯异乘胜追击,大破赤眉军。刘秀称赞冯异说,“虽然前期失利,但最后在嶕峣山前的崤底关大获全胜,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 种烟成增收法宝
记者在上村村烟叶收购站看到,一辆辆满载烟叶的拖拉机排起了长队。烟农将打好捆的烟叶,摆放在收购窗口处等待交售。现场的工作人员忙着给烟叶分级、称重……据收购站工作人员介绍,每天收购烟叶约1.5万公斤。
杨学武介绍,小界乡的烟叶种植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1990年以后烟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村民将烟叶种植作为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
“目前全村已种植烟叶1000余亩,按照现行的市场收购价,村民种植一亩烟叶可获得净利润约3000元。”杨学武说,其实该村曾考虑种植其他农作物,但由于上村村的地理位置并不优越,产品的销路是个大问题。相比之下,烟叶种植的收益有保障,不用担心销路问题,相应企业会上门收购;烟叶的收购价格较为稳定。另外,每年的烟草收购,从国家到地方都有具体的政策监管、约束。同时农民种植烟叶,还可以从相关企业获得相应的种子、化肥补贴,这样一来不仅省心,成本负担也减轻了。
陈玉芳是上村村的种烟大户,种植烟叶已有8年。从最初的两三亩烟叶,到现在的约80亩,规模化种植让她尝到了甜头。
陈玉芳介绍,起初种植烟叶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时间长了,积累了一些种植经验,便开始考虑大面积种植。按照每亩3000元利润计算,80亩烟叶一年的收入可达24万元。烟叶规模化种植后,劳动力成为关键因素,特别是整地、移栽、采摘,都需要不少劳动力。除了家人之外,她还雇了10多名村民来帮忙。她高兴地说:“如果条件允许,还准备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看到村里一些种烟大户致富了,自己也想着依靠种植烟叶过上好日子。”村民李铁治说,过去家里种的烟叶面积只有三四亩,今年自己租用土地种植了约100亩烟叶,预计最高年收入约30万元,“对于普通农民来说,这样的收入非常可观”。
李铁治说,目前村里的种烟大户并不算多,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也只有3家。种植烟叶不能只看面积多少,最重要的是看烟叶质量,好烟叶才能卖出高价钱。
虽然种植烟叶为上村村民增加了收入,但是近年来,由于很多年轻人进城打工,村里的种烟户多为40岁至50岁的村民。村民的种植技术和能力较低,这样长期下去,不利于烟叶稳定的生产。
针对这样的情况,乡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帮助。在种植技术方面,由乡烟站的技术人员到村里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并组织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到种烟户的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烟农进行种植,确保烟苗成活率;对于应给烟农提供的农药、地膜、化肥等物资,统一实行套餐制,根据测土配方结果确定施肥量,并免费运送到村组,确保生产需要。
除此之外,乡政府还组织成立帮扶队,对缺少劳力的种烟户进行帮扶,确保烟苗长得旺、收成好。
本报记者 王蕾 赵佳 通讯员 韦萃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