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中的许敬银 (图片由本人提供) |
|
一个平凡的岗位,挖掘机司机;一项单调的工作,挖方与填方;一个个艰苦的环境,常年流动、睡帐篷。这就是55岁许敬银生活的真实写照。
记者同这位中铁十五局二公司第四机械化工程队挖掘机司机聊天时,面庞黝黑的他操着湖北口音,朴实地述说了这些年的工作经历。
立志用挖掘机“写字”
1984年,许敬银脱下军装,成为二公司第四机械化工程队的一名铁路工人。通过刻苦学习,队里的装载机、平地机、压路机等他都能熟练驾驶。1998年,二公司为队里添置了一台挖掘机,队里把机器交到了他手里。
刚操作挖掘机那会儿,许敬银被队里的年轻人讥笑:“许师傅,人家都能用挖掘机开啤酒瓶,你连20米边坡都刷不整齐。”他顿时满脸通红,暗下决心:“别人能用挖掘机开酒瓶,我就要用挖掘机写字!”
从此,只要有挖掘机施工,他就跑去看,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刷边坡不好是手的稳定性不过关。于是,他在两个胳膊上绑上小沙袋,练习稳定性。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胳膊经常疼得抬不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株六复线突击施工中,队里把500多米的路基边坡施工任务全交给了他,工程完成后经技术员测量,坡率、误差均满足设计要求,因此,他获得了“一刀齐”的美称。
冒生命危险保住机器
2009年7月,许敬银所在的陕西某条高速公路项目因连降暴雨,多处出现滑坡、路基塌方等险情。他驾驶挖掘机24小时坚守工地,疏通河道、抢修道路、填堵决口。一天,他正驾驶挖掘机抢挖渡口,突然间,岸堤被洪水冲垮了一大截,挖掘机近一半机身悬在半空中,洪水也冲进操作室里漫过他的脚踝。
千钧一发之际,他没有舍弃跟随自己10多年的挖掘机,冒着生命危险,硬是把机器慢慢开了回来。
“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先把机器稳住,机器在人才在,不能让国家的财产受到任何损失。”回想起当年的惊险场面,许敬银显得轻描淡写。
以前,每到机器的保养期,机械烧的废机油都被随地放掉了,不仅污染土壤,还造成浪费。后来,他在地上挖个坑,把桶放在坑里,再把挖掘机开到坑上面,一点点把废机油放出来并贮存,积攒到一定程度再卖掉。全队司机学习他把废弃的机油收集起来,一年下来可节约5000元,十几年来节省了近8万元,队里用这些钱给职工买了劳保用品、发点小福利。
这些年,不少私企老板看上了他,许诺高薪想挖他,他都婉言谢绝。许敬银说,他舍不得企业,舍不得这个奋斗了近30年的集体。
外刚内柔的“老兵”
和别的“老兵”一样,许敬银也有个军用水壶,每天上班都灌满一壶晾好的白开水。水不是自己喝的,而是给挖掘机“喝”的——经常用凉开水灌进水箱,没水垢的开水可以避免锈蚀水箱。
那台挖掘机从交到他手上到现在有15年,水箱从没修过没换过。“机器和人一样,你好好爱护它,它就会为你多出力。”许敬银说。
在多年来的假期里,他回家就像老黄牛一样拼命干活。每次离家前,他都把家里的水缸灌得满满的。妻子无奈地说:“你担那几桶水,我们能吃到你回来吗?”他总是说:“工地忙,我的假休完了,不能超。我要讲信用,不能拖工程的后腿。”
不善言谈的许敬银告诉记者,工地是“战场”,挖掘机就是他的“战友”。
许敬银转战天南海北,曾参加南疆铁路、上海引水工程、湘黔复线、京九复线、许平南立交、西商高速等2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先后被授予湖南娄底地区“劳动模范”“全国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优秀机械工人”称号和十五局集团“工人先锋号标兵”称号,并光荣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本报记者 王晓丹 通讯员 谢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