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读 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书界动态
浓浓乡情扑面来
老书虫书吧(北京三里屯南街)
《城堡》
12 强弱异势
9 十万个为什么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 年 11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书林撷英
浓浓乡情扑面来
——读《玉色瑗姿》有感
    □张广修

    早先听乡党海修兄写的关于老家邙岭一带抗日题材的小说《玉色瑗姿》付梓了。上月一个清晨,手机信息铃声把我从梦乡吵醒,是海修兄送书信息。急忙来到大门口,海修兄已到,说是夜儿黑了书才拉回来,今儿清早就给我送来了,但不能白送,看了得写个东西。

    钻到办公室我便读起来,不知不觉钻了进去。那熟悉的村名地名、乡音乡情、民间传说、历史文化,铺天盖地而来,太熟悉了!小说中说到的好多地方小时候都去过——古圣寺(当地人念转音为古城寺)、赵沟渡口、汤王坟……小说中描述的好多事小时候也听说过——牙庄不仅出过“河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司令张子朴,也出过偃师伪军司令贾世勋,赵沟有个日本女人后来回日本去了……还有小说中提到的那道沟、那条古洞、古洞沿儿上长了几棵柿树,都历历在目——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

    我老家是偃师牛庄村的,离海修兄家牙庄村也就七八里地。俺村在那一带是个中心村,过去为了防土匪,周边村的人都到俺村出工挖寨壕打寨墙,造就了十几里长的完整土寨墙,有东门(迎亲常走的寨门)、西门(出殡常走的寨门)、北门(由南高北低的地势形成的水门)、还有西南门和东南门。一旦有土匪来,周边各村的百姓多跑到俺村避难。

    这么好的寨子,鬼子来的时候并没派上多大用场。那次,据说是有几个小鬼子从村东边过来,老乡都跑南沟躲起来了,呆了一天,没吃没喝,孩子都饿得哇哇直哭。家住东南门里头的丁小毛那时年轻力壮,胆子也大,悄悄溜回家寻吃的,发现锅台上煮了一锅鸡,看样子是小鬼子煮的还没顾着吃呢,悄悄到前后院打探却没看见鬼子,便端起锅就朝南沟跑,三四里路一口气跑下来,大伙儿美美吃了一顿。

    还有海修兄在书中说的路古洞确实是邙山岭上的一大特色。由于那里黄土层深厚,夏天下大雨,往往会流山水,山水又往往顺路流,一次山水就会把路中间冲成沟壕,雨后人们就挖路边儿上的黄土垫中间的沟壕。下一场雨就流一次山水,就冲一次路,就得垫一次路,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就形成了大小深浅不一的路古洞。村与村之间都是古洞路相连,小时候南来北往走的基本都是古洞路。平地看往往不见人,人都走在看不见的古洞中。

    最有名的古洞路就是去往偃师老城的主干道北窑十里长坡。说是十里长坡其实并没十里长,印象中也就四五里,可能是人们为了形容它长的夸张的说法。那坡正像海修兄书中描述及钢笔画画的那样。坡口由牛庄、古路沟过来的古洞与关窑、蔺窑过来的古洞汇合,正对着坡口的两条古洞岔路口有个山神庙,常常是路人上来坡歇脚或者避雨的地方。庙前路东有棵高大的皂角树,树下常摆有茶摊、西瓜摊。路西是部队的铁丝网和岗楼。往前走不远就是北窑坡口了,仅有两车辙宽,坡口一人来深,越往下走越深,深处有十来米。路两边的土崖根儿上时不时有放羊人掏的窑洞用来圈羊,黑洞洞的;还有截流山水用的水窑,雨后被灌满水时路过深不可测的敞口水窑,眼都直晕;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崖壁上的墓窑,有的年久失修敞口露骨。古洞上沿儿还长着密密麻麻的圪针,把那一线天挤得更窄。就是白天走在这样的古洞里人都毛骨悚然,更别说夜里走这样的路了,除非是胆大的或者是有急事非走不可的或者是结队成群的。

    《玉色瑗姿》以据实虚构的手法,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把以邙岭牙庄村为中心扩及偃师全境的真人真事、真实地名、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历史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体现出强烈的真实感、地域感、历史感。特别是熟练运用只有偃师人才能听懂的如“黑佬”“瞎喷”“圪针”“料礓”等“偃师话”,甚至只有邙岭人才能明白的“河北”“河南”“清河”等“邙岭话”。读着这些熟悉的乡音,油然而生的是浓浓的乡情,透出的是作者对家乡的感恩、对厚重文化的敬畏。

    (作者系中共洛阳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