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早年到日本、德国、美国等国留学长达13年之久,精通多国语言。不过,他虽然了解西方文化,但从国外带回来的是东方学。一次,几个学生上门拜见他。这天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刚好也在,于是家里出现了两种关系,父与子,师与生。陈寅恪因此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谁该坐着谁该站着?
父亲肯定得坐着,但自己和学生怎么办?全部坐下显然不行,按当时的礼节,作为儿子,无论年龄有多大,学问有多深,在父亲的面前永远是儿子,是不能平起平坐的。当然,自己也不能让学生站着,因为他们都是客人。
陈寅恪想了一会,最后让大家都坐下来,自己则站到了父亲的身旁。学生们看了他的举动,一下子就明白了两个道理:作为晚辈,必须尊重长辈;作为主人,则应遵守中国人的待客之道,让客人坐着。既为人子,又为人师,家中的陈寅恪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