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0月24日,本报04版刊发的《“佃庄大米”复兴在望》见报后,引发业内人士广泛关注。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可以认证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有40余种,但仅有8种成为经农业部批准登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那么,如何创建“金招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拉长产业链?
1 地理标志认证为“土特产”注入“文化味”
“几年前每公斤孟津梨仅卖1元,通过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认证、精品包装后,现在每公斤12元,俺们真正尝到了打造优质品牌的甜头。”近日,孟津县种梨大户赵留勋如是说。
赵留勋的喜悦得益于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提升。
“农产品价值的认定,除食用外,还需具备健康、文化、品牌等价值。”市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主任王晓波表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就是给产品一个“产地身份证”,这也是提升农产品文化价值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2009年,孟津梨成为我市首个被农业部正式认证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也开启了孟津梨向品牌要价值的转型之路。
“和孟津梨一样,我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都明显提升。”王晓波说,目前,我市经农业部批准登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有8种,分别为孟津梨、孟津西瓜、孟津葡萄、偃师银条、伊川平菇、宜阳韭菜、上戈苹果、洛宁金珠果。8种地标农产品的种植总面积达19.5万亩、年产量28.25万吨、年产值18.58亿元,平均价格高出同类农产品的50%,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经济依托。
2 品牌少、链条短、营销差,特色农产品保护滞后
“目前,具有洛阳特色的农产品在品牌保护方面有些滞后。”王晓波认为,经过初步调研,我市可以进行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有40余种,产品“高质低价”“有品无牌”,这是当前农产品品牌战略的最大瓶颈。
“我们也想走高端路线,但是由于没有品牌,市场认知度较低,想卖出好价钱难度很大。”10月下旬,佃庄水稻恢复种植后首次迎来丰收,种植百亩水稻的白万峰表示,他今年采用地下水灌溉、施用有机肥,投入是普通水稻的数倍,“如果水稻有了‘产地身份证’,市场认知度就会高,这样才能卖出好价钱”。
原产地产品龙头企业偏少而且实力不强,优质农产品的产业链条没有拉长,是当前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又一短板。
以宜阳韭菜为例,其主产区虽然成立了万家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但仍然停留在低附加值销售的层面,没有形成与同类农产品销售的明显竞争优势。由于没有相应加工企业带动发展,在深加工、衍生品开发等领域未形成生产力,宜阳韭菜的品牌价值没有被完全挖掘。
“由于技术水平较低,深加工能力低,综合实力不强,不少农业产业企业不愿意扩大生产规模。”王晓波认为,这必然影响我市的名特优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推进。
此外,主动营销意识淡薄,也是当前特色农产品保护滞后的重要体现之一。
“坐等客来,仍然是当前我市不少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方式。”王晓波说,我市名优产品的专业协会和行业组织数量少、规模偏小、市场开拓能力差。这样的专业协会不能在市场和农户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不能有效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不能帮助农民提高利用现代技术主动营销的能力、增强产品的品牌意识。
3 创建“金招牌”需要更多新理念
一边是手握大把优质农产品,一边是叫响市场的“招牌产品”屈指可数,这种不对称性的长期存在,已引起了市农业部门的重视。王晓波介绍,目前市农业局已牵头完成了全市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初步调研。与此同时,我市上戈苹果、伊川平菇、孟津梨等农产品在品牌打造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为我市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打造提供了新思路。
■与技术“联姻”,提升传统产品品质
传统农产品,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新的拳头产品,是创品牌的方式之一。伊川县平等乡的马庄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利用其独创的“仿野生伊川平菇立体覆泥栽培模式”,成功闯出了一条新路。
“这种技术产出的‘伊川平菇’,氨基酸、维生素的含量比传统方式产出的高30%,备受消费者喜爱。”该合作社理事长王建民说,这些平菇都是在“模拟自然环境”中长成的:先将玉米秆用铡草机切成1.5厘米长的小段,再掺入牛粪、鸡粪等有机肥料,经过搅拌、发酵、消毒、装袋等制成“平菇墙”,然后用特殊的“泥土”进行固定。这样,小平菇很快就长出来了。
目前,该合作社注册的“马庄育良”商标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产品不仅占据本地市场,还畅销郑州、北京等地,并在多家超市开设专柜,实现了农超对接。
■跳出“小而散”,合力发展做大品牌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农业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小而散”的经营模式也曾困扰孟津梨的主产区会盟镇,他们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土地流转,走抱团发展之路,赢得了市场。
2010年,种梨技术成熟的铁炉村因土地缺乏限制种植规模的扩大,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土地充裕的双槐村因受技术和市场制约,农民受益不大,种梨积极性始终不高。
2010年8月,该镇铁炉、吕村、双槐、李庄4个村尝试建立孟津梨产业发展联合党支部,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会盟镇孟津梨发展协会,形成了“联合党支部+协会+大户+农户”的种植模式,定期邀请农业专家为果农授课,统一包装品牌,定期召开产销座谈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品。今年,该镇成功注册“孟津梨”品牌,品种有30多个,目前种梨面积突破1万亩,产量达2万吨,农民收入达6120万元。
■营销新思路,微博叫卖洛宁苹果
10月29日,洛宁苹果在人民网的微博上叫卖引起广泛关注,这种主动出击的营销模式赢得好评。
10月29日,洛宁县相关负责人做客人民网《微访谈》栏目,与全国网友畅谈洛宁苹果网上营销新思路。这是我市首次尝试借助微博推广传统农业。短短一个小时,点击量就达3.1万次。网友提出了关于种植、销售、鉴别等38个问题,相关负责人一一回复。
谈及这次微博营销的收获,洛宁县相关负责人喜出望外。“上戈苹果通过这一营销渠道,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营销方式要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尽快实现网上卖苹果。
“当优势农产品逐渐多起来,品牌也随之稳步提升,其带动性将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更大引领作用。”王晓波如是说。
可喜的是,我市农业部门已经认识到农业品牌的重要性,目前正在制订农业品牌产品的五年发展规划,期待我市更多的“土特产”创建“金招牌”,走上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之路。
相关链接
“楼兰”枣红遍全国
近年来,为加快特色农业的品牌化步伐,新疆打造出了一批驰名的农产品品牌,新疆若羌县的“楼兰”枣就是含金量最高的品牌之一。
若羌县为打造红枣名县品牌,成立了若羌红枣管理协会,从红枣种植、收购、销售等方面规范农民、企业和经营者的行为,有效保证了若羌红枣的品质。此外,若羌县每年从县财政中列支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专项资金,促使经营企业争创名牌。
在品牌宣传推介方面,该县采取打造红枣集散地、建立营销网络、举办红枣节和文化节、开发红枣大果园观光游线路等促销措施,使“楼兰”枣成为国内市场普及率最高的品牌。
(东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