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延昌四年(公元515年),33岁的宣武帝在洛阳去世。其子元诩即位,为孝明帝。孝明帝不满5岁,生母为宣武帝贵妃胡充华,胡充华当上太后,称胡太后,又称胡灵太后,临朝听政,“总揽万机”“群臣上书称陛下,自称曰朕”,实为未加冕的皇帝。
胡太后执政前期,尚能继承宣武帝事业,国泰民安,社会进步。后期,天下大乱,她又自乱朝纲。《魏书·宣武灵皇后传》载,太后与散骑常侍郑俨私通,又宠信徐纥,“宣淫于朝,为四方之所厌秽。文武解体,所在乱逆,土崩鱼烂,由于此矣”。
胡太后摄政功过不说,崇佛不在宣武帝之下。与宣武帝一样,她在洛阳亲诏修建了三大寺院,即秦太上公寺、秦太上君寺、永宁寺。
胡太后掌权后,为给其父追福,和妹妹在城南宣阳门外各建一座寺院,寺院并称秦太上公二寺,俗称双女寺。两寺之门紧邻洛水,寺中林木扶疏(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布叶垂阴。两寺中均有5层佛塔一座,高约50丈,塔以素彩装饰,超过景明寺。因为此二寺为祭祀太后之父所建,所以寺的规格很高,主持由名僧担当,皇家另派官宦监护管理僧舍,亲施供具。
为给其母追福,胡太后在城东东阳门外的御道之北建造成了秦太上君寺。当时胡太后正号崇训,母仪天下,追其父号为秦太上公,追其母为秦太上君,所以为父母建寺追福,就直接用了父母的封号。
秦太上君寺“诵室禅堂,周流重叠,花林芳草,遍满阶墀”。寺内有一座5层佛塔,高耸入云。在此修行的沙门有1000多人,常有大德高僧来此讲经弘法。
秦太上君寺位于晖文里,即晋代的马道里。晋代时,这里宅院丰堂崛起,高门洞开,旧主人大有名气,如蜀主刘禅、吴主孙皓、晋司空张华等。刘禅在蜀亡后被掠来洛阳,竟乐不思蜀,留下千年笑柄,但也正因如此,司马氏没有杀他,这也算一种活法吧。至北魏,马道里改名晖文里,这里住的人也是高官显贵,如太保崔光、太保李延实、冀州刺史李韶、秘书监郑道昭等。
永宁寺也是胡太后为其母追福而建的。它位于皇城内、宫城外,是历代规模最宏伟、建筑最奢华的寺院。
据《魏书·释老志》载,孝文帝在迁洛前,在代京(大同)起永宁寺,“构七级浮屠,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胡太后在洛阳建永宁寺塔仿代京旧制,但塔为九级,“取法代京七级而又高广之”。
据载,寺院开工之日,胡太后“亲率百僚表基立刹”。处理地基时,在地下深处发掘出30尊金佛像,胡太后深切感祥瑞,一再追加建筑费用,因此,永宁寺如同皇宫形制。
寺院的围墙皆施有短椽,椽上覆瓦。四周四座大门高大峻丽,尤以南门更为富丽堂皇,三道门“门楼三重”,高二十余丈,敷领土图彩画,赫奕炫华,门外塑有力士、狮子,饰以金银,加之珠宝,“庄严焕炳,世所未闻”。
寺院僧房楼观有一千余间。北部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皇宫正殿)”,殿中敬奉丈八金佛像一尊、中长金佛像十尊、金丝织就的佛像五尊等,均“作工奇巧,冠于当世”。共余僧房楼观,也都精美之至,难以言表。寺院遍植桧、柏,根深叶茂,小桥流水,美不胜收。正如常景所撰寺碑文云:“须称宝殿,兜率净宫,莫尚于斯”。
永宁寺塔矗立寺院正中,塔为木结构,高九级千余尺(合今136.71米),“去京师昌里,已遥见之”。胡太后在塔竣工之时曾携幼子元诩(孝明帝)登塔眺望,“视宫内如掌中,临京若家庭”。
永宁寺塔为四面形,每面三门六窗,每门各有5行金钉,仅金钉就有5400枚。塔的每层都有承接露水的金盘,盘的四周悬挂金铎(风铃),这些金铎共计130个,其大小与一石的瓮(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相当。“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间及十余里”。塔的最高处为一鎏金铜质宝瓶,宝瓶巨大,容量合今为2500升。
可惜永宁寺塔刚建成10多年就被焚毁。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塔被雷电所击起火,“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有三位僧人不胜悲伤,竟投火而死。火经三月不息,“周年犹有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