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礼乐文化与道家
想做蒲公英
洛浦夕照
思路花语
心中有春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11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礼乐文化与道家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是一位管理文献图书的史官。老子长期留居洛阳,是礼乐文化的大师,名闻天下。孔子入周问礼,奔波千里求教。孔子访问老子,倾谈启智,仰慕由衷,称老子是神龙腾空,智慧广袤无垠;从此,立志追随周室的礼乐文化,奋斗终生。

    记录老子思想的《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道家思想与礼乐文化,同根共荫,各自缤纷;道家与礼乐文化,传承离异,表现得十分复杂。道家从哲学观点到治国方略,核心就是一个“道”字。在五千言的《道德经》中,“道”字频频出现,有七十四次之多。

    在道家的理论中:道是混沌未分的客观万物、无处不在的本体演变、不能感知的物质存在、永动不歇的自然规律。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的有无相生,是宇宙规律的自然运行,不存在神力的摆布,从根本上排除了“天道有知”的神权迷信。相比周代的礼乐祭天,在淡去神鬼舞台的畏惧色彩、让位人间伦理的亲情敬仰、否定神权主宰这一核心理念上,道家与礼乐文化是相融相通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以“道”为万物存在的制约力量,是道家的宇宙论与形而上学。囿于当时的科学认知水平,自然会蒙上一层神秘主义的迷雾。道家认为:道无法听闻,无法感知,无法触摸。一句话:“无名”,讲不清楚。“无名,天地之始”“道常无名”,所以,“道”只能用“无”——无形、无状、无物来加以描绘。“无”,不是空无所有,是混沌不清发展过程的存在。

    道家以“道”为万物相生的永恒主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个对立转化的观点,引出了他们在实践中顺应自然、止息争斗、无为贵柔的理论基础。

    在政治管理上,道家主张为政清静,警惕乱政生灾:“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百姓难管理,是上面事情多。譬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这是说百姓陷于饥贫,是上面实行的税收政策带来的灾难。“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纵欲贪婪的乱政灾难。于是,道家要求在位者“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家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不幸和灾难,都是因为“道”的废弃,即原生态秩序的破坏。道家崇尚“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家认为,为政之道,要使百姓“甘其食,美其服”。道家的政治主张,就其人文关怀来看,都是为了给无权势者带来自保,赢来一个平安的生存环境。这与礼乐文化倡导的社会稳定有序、人间幸福和谐是一脉相通的。道家的和合包容、圆通有序,体现在人伦秩序上,与礼乐文化的智慧同源。

    不过,尽管道家的哲学思考充满智慧,但是面对社会问题,却往往陷入消极的困境。基于弱者自保的心态,道家的人生态度,总是不图进取。道家把万物的对立转化,绝对化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认定只有柔弱,方能战胜刚强。于是,在祸福前无奈,在变化前无奈,提示人们:“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无为方能避免转化带来的危害,有为将招致失败。不要创新,“不敢为天下先”,保守避祸,“知足之足,常足矣”。这些消极的态度,也许正是原始农耕生产给人带来的启示。老子曰:“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禾苗柔弱,充满生机,茁壮成熟,也就接近死亡了。道家推崇“上善若水”,就是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由于水的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幸福的源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开拓,是罪恶之源;私有财产的拥有,是贪欲之源;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是动乱之源,发展是社会的祸根。老子留恋的,是早已逝去的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对小国寡民自由天地的向往,是受现实战乱的触发。作为周王朝的史官,他亲历礼崩乐坏的权力纷争,为了倾诉愤世嫉俗的心声,老子向往结绳而治、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对现世的一纸谤文,对往昔的一曲挽歌,是对未来世界的惊恐心态,是三代传说的缥缈回音……

    道家向往的“道”的境界,是天真无邪的自然状态。道家认为:德是道的本性,礼仪规范是外来的约束,这些做作,对社会有害而无益。礼仪规范是对真诚的败坏,是对虚伪的文饰,是大伪。更何况那些繁文缛节的礼仪形式,都有功利的居心,更是败德的弊端。《老子》抨击:“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认为礼是忠信的不足,是祸乱的开端。这些在特定语境中提出的对礼教的指责,显然失当,甚至荒谬,这是对礼乐文化精神的曲解。《礼记·乐记》云:“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求简易,去奢靡,是礼乐倡导的本意。礼的规范,是对人性的管理,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这是礼治人情的根本目的,与尔虞我诈、隐恶伪善不能相提并论。道家对礼乐文化的抗拒,也源于道家“绝圣弃智”的主张,道家认为,一切智慧思考,都是对原生态秩序的破坏,一切礼仪倡导,都是对天真纯洁的败坏。小国寡民“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不贵难得之货”,冷落商品经济,拒绝工艺技巧,一切文明成果都将带来祸害。说来有趣,在两千多年以前,作为对宇宙人生进行伟大思考的智者,老子竟认为:智慧将给人间带来灾难!这是一个天地时空的漩涡,人类认知的漩涡,这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将引发人们深沉的思考和无尽的联想。

    对智慧的拒绝,必然引发对深思论辩的嘲笑和对审美创造的否定。道家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段话表明,在世界上,真善美的存在,只能处于互相排斥之中,永难统一。道家为了追求永恒的天然境界,绝圣弃智,片面的理论追求,使其走向了极端,终将陷入谬误。

    与儒家并立,道家是我国最重要的主体文化之一。面对已成民族心理的礼乐文化,分合亲离纷呈。在中国知识分子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已成立身处世的规则。儒家为社会奉献的负责精神,道家为生命安乐的自由追求。进庙堂,以天下为己任;居山林,引山水为知音,已成中国知识分子人生价值的准则。几千年来,出仕与隐逸,演出了多少金鼓镗鞳的人生伟业,流传着多少绚丽动人的美丽传说……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