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破局 ——洛阳经济奋起之路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东方鲁尔”的嬗变(上)
“11年磨一剑”的启示
转型的力量
充溢“改革之城”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12 月 10 日 星期    【打印】  
聚焦•沈阳铁西
“东方鲁尔”的嬗变(上)
本报记者 赵志伟/文 潘郁/图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规划建设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老铁西区时尚大气的高楼、宽阔整洁的道路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床生产车间
    核心提示

    位于沈阳市西南的铁西区,集中了沈阳六成以上的工业资产和七成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内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工业集聚区,被称为“东方鲁尔”。

    20世纪90年代末期,铁西区90%的国有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500多亿元的国有存量资产闲置;企业债务负担沉重,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0%;职工生活困难,30万名产业工人中有13万人下岗,铁西区被人调侃为“工人度假村”。

    从2002年至今的10余年间,铁西区干部群众凝心聚力,不懈奋斗,取得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发展的巨大成就,成功破解了“东北现象”、创造了“铁西神话”。

    铁西区从凤凰涅槃到浴火重生,蕴藏着哪些“成功密码”?“东方鲁尔”华丽转身、精彩嬗变,有哪些宝贵经验?

    近日,本报记者到铁西区进行深入采访,以期为我市老工业基地转型工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1    新铁西·新跨越

    走进老铁西区,想要一睹中国大工业风采的人们可能会失望。

    连片的厂房、轰鸣的机器、林立的高大烟囱……这些现代工业的标准“符号”,统统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现代都市的一派繁华——时尚大气的高楼、宽阔整洁的道路、风格各异的小区。新华街附近的十字路口,汇聚了红星·美凯龙、新玛特、家乐福、麦德龙。车流如梭,人头攒动,这里已成为铁西区的“十字金廊”。

    唯一能找到的“工业痕迹”,是一个个路名:建设大路、兴工街、重工北街、重工南街……

    工业企业都到哪里去了?

    从老铁西区乘车向西南方向行驶30分钟,就到了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开发区主干道——开发大道两侧,成片的崭新现代化厂房雄伟壮观,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个个“大国重器”就“安家”在这里。

    “铁西区老工业基地经过调整改造、战略重组、产业结构调整,如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2月4日,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景祥接受采访时说。

    现在的沈阳市铁西区,由老铁西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和细河经济区组成,人口114万,总面积488平方公里,是老铁西区面积的10倍还多。

    中央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10年来,铁西区老工业基地取得了发展振兴的显著成果。

    李景祥介绍,目前,全区已聚集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297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达到52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44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51个产品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今年前11个月,铁西区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18.6亿元,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4亿元,增长1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2亿元,增长11.7%,其中税收收入85.5亿元,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717亿元,增长12.6%;出口总额19.5亿美元,增长41.8%;直接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增长31.8%;实际到位内资210亿元,增长20%;金融机构本外币新增贷款80亿元。

    2    合署办公、东搬西建破解“世纪难题”

    铁西区的工业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二五”时期。“七五”末期,铁西区已形成了以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工业为主体、产品配套成套能力强的国家重要装备工业基地,其主要产品及技术代表着国家水平,是国内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工业集聚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加快,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国有企业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国有企业非常集中的铁西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铁西区90%的国有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500多亿元的国有存量资产闲置;企业债务负担沉重,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0%;职工生活困难,30万名产业工人中有13万人下岗,曾经云集了37家国有企业的北二街被称为“亏损一条街”。

    怎么办?从哪里突围?

    2002年6月18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决定: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并赋予其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构建一体化管理框架。这一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为铁西区的调整改造打开了突破口。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规划科科长张所山告诉记者,两区合署办公实现了优势互补,产生了“1+1>2”的巨大效应。

    铁西区的存量资产、人才储备和生产技术优势,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放政策、体制机制和发展空间优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互补和发挥。

    “实践证明,正是从这超乎寻常的一步棋开始,铁西区破解了历史留下的世纪难题,走活了调整改造和振兴发展的全局。”张所山说。

    实施两区合署办公,其核心就是要推动国有企业进行搬迁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由此,铁西区开始了大刀阔斧的“东搬西建”。

    所谓“东搬西建”,就是将铁西区有希望的老国企搬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对铁西区重新进行规划和功能定位,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则集中规划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搬迁绝不是简单的位移。通过东搬西建,我们对国有企业全面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实现了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劣势企业战略重组、问题企业彻底退出。”李景祥说。

    10余年来,铁西区共搬迁企业325家,80多家产品工艺落后、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被淘汰出局,腾出土地10平方公里,利用级差地租获得土地收益400多亿元,成功破解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国企改革两大难题。

    3    在转型升级中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东搬西建的过程是筹集改革成本的过程,更是产业和企业创新升级的过程。

    通过存量盘活、增量带动,铁西区对各类生产要素进行重新规划整合配置,大企业实现强强联合,中小企业向优势行业企业靠拢,形成了沈阳机床、沈鼓、北方重工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不断扩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不断升级,迅速成为行业骨干或龙头,老基地又赢得竞争新优势。

    在调整改造过程中,铁西区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和高端化、集群化、生态化方向,依托原有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全区产业产品和技术装备竞争力提升到新水平。

    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沈鼓集团投资1.4亿元打造与美国GE公司信息化应用模式相符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从设计、制造到销售的全过程控制;三一重工将销售收入的5%~7%投入到信息技术领域搞研发,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在行业遥遥领先,提升了决策效能、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生产经营管理成本。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铁西区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完善物流供应、金融保险、研发设计、咨询评估等服务体系,支撑制造业发展。

    促进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铁西区依托汽车零部件、电气、机床及功能部件、通用重矿装备、现代建筑等5大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建设和集成创新,提升产品和工程成套能力和水平。

    4    在优质服务中打造投资兴业热土

    铁西区不仅以“华丽转身”打动了世人,更依靠优美环境、优惠政策、优质服务深深吸引着海内外投资者。

    该区设立扶持资金,大力支持和鼓励“引进来”“走出去”。到2011年,该区累计为企业提供工业发展支持资金10亿元、贷款贴息3500万元、研发支持资金3.1亿元,引进了345家国内外优势企业进驻,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8家。

    铁西区还大力支持沈阳机床公司收购德国希斯公司、北方重工收购德国维尔特公司,使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进而形成跨国经营新格局;鼓励沈鼓等企业与美国GE、西门子等合资合作,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企业管理体制;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活力,特变电工沈变集团、北方交通重工、三一重工等一批民营企业已成为技术领先、实力雄厚的支柱企业。

    眼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已经深入铁西区全体干部的骨髓,机关干部“双进双解”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双进”就是干部进项目、进企业,“双解”就是帮助项目解决资金、人员难题,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难题。

    他们的目标是:全力打造服务环境第一区,努力做到审批办事最快、服务风气最正、服务质量最好。

    延伸阅读

    鲁尔工业区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鲁尔工业区的工业在原联邦德国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衰退,鲁尔工业区与世界其他老工业区一样面临着结构性危机,使其在德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下降。

    为此,鲁尔工业区开展了区域整治:一是发展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促进区内经济结构多样化;二是调整区内生产布局,开发原来相对落后的莱茵河左岸和鲁尔工业区北部,同时拓展南北向交通网,以利新区开发;三是大力发展文教科研事业,推进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整治环境,消除污染。

    如今,鲁尔工业区生产全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硫酸、合成橡胶、炼油、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因区内风景如画,鲁尔工业区被人们誉为“花园工业区”。 (据新华网)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