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读 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小说月报》变身 手机小说日报
《平凡的世界》
书界动态
“自我成长系”书籍依然是畅销主力军
《梦之书》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12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书海观潮
纯文学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又一成功案例——
《小说月报》变身 手机小说日报
    核心提示

    爱好文学的手机读者只要轻轻“划拉三下”就能读完浓缩为1500字的万言小说。从今年5月开始,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小说月报》编辑部在全国文学期刊中率先开通微信公众账号,截至11月月底,订阅人数已突破7000,成为国内纯文学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样板。

    三年实现数字化转型三级跳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小说月报》编辑部从3年前就开始从内容资源、传播形式和读者群体等方面,来研究新媒体的动态趋势,思考自身的核心优势,积极探索可行又有效的方式。”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李华敏说。

    2010年11月9日,《小说月报》编辑部在原有的官方博客基础上,在新浪开通了官方微博“@小说月报微博”。随后总结出打造专业又有亲和力的形象、认真研究用户习惯与传播规律、建立多样化的内容素材库等微博管理的经验。通过3年多的努力,目前《小说月报》的微博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发布栏,作家、评论家、编辑以及普通读者都积极参与到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多向立体网络式的互动平台。这样的互动过程不仅有效宣传了刊物的内容,带动微博上更多年轻读者关注小说,关注《小说月报》,也额外提供了纸质刊物所无法呈现的东西——读者在阅读《小说月报》之后还可通过微博与作者、与其他读者深入讨论,构成了全新的阅读模式。

    今年5月17日,《小说月报》编辑部开通了官方微信。由于有了维护微博账号的经验,前期准备比较充分,编辑部迅速根据微信平台的特点,设计出了一套内容并发布方案。每期新刊物面世前,将每篇新作的精彩片段与创作谈、评论等编辑为一个小专题,配以精致的图片,逐日发布给订阅者;同时开设了《小说新声》《微言小说》《小说家言》等不同栏目,将《小说月报》纸质刊物所无法呈现的作家创作感言、读者阅读心得、文坛潮流脉动等信息每日发布给用户。

    目前,《小说月报》微信已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订阅的人数每天都在增加,被读者形象地称为“手机小说月报”,成功实现了博客、微博和微信数字化转型的三级跳。

    新媒体营销助推实体刊物发行

    《小说月报》副主编徐晨亮认为,几年前国内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结合,主要是与各类新媒体平台、数字出版运营方合作,将自身拥有的内容资源加以重新整合。在这样的合作中,传统期刊基本不参与运营,只做内容转换的基础工作,可是,当传统期刊的内容经过重新编辑、改头换面出现在网络用户面前时,已经很难从中辨认出期刊原有的特征。单一的内容数字化,可能无法避免期刊品牌、读者的流失。相形之下,微信平台的信息被直接推送到手机,针对性更强,到达率更高。

    《小说月报》2013年第5期选载了著名女作家方方的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刊物面世后反响热烈。为了引导微信用户对这篇小说的深度阅读,编辑部不仅在微博中提供了小说原作的“精华版”,同时选录了作者方方的创作谈与访谈,为读者深度阅读提供了更丰富的背景资料,使读者阅读“精华版”后更想阅读作品的原著。

    随着《小说月报》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该刊的品牌打造和内容推广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小说月报》还与百花出版社相关部门合作,推出了系列“线上”与“线下”互动的营销活动。这些营销活动直接推动了实体刊物的发行。截至目前,《小说月报》实体刊物2014年订阅数已超过20万份,比2013年增长6%。

    2013年7月,《小说月报》编辑部将微博、微信的二维码信息印制在每期刊物的封底,完成了从纸质刊物到微博、微信平台的完整链接。读者在每期阅读纸质刊物的同时,还可扫描二维码关注《小说月报》的微博、微信,此举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读者。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

    相关链接

    《小说月报》

    《小说月报》,近现代文学期刊,于1910年7月创刊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它是我国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最高月发行量曾达180万册,现仍居全国文学期刊发行量之首)、最为海内外各阶层读者喜爱的文学选刊。荣获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

    《小说月报》创刊以来,始终保持鲜明特色,即选得快、选得准、选得精和多样化。它注重选发贴近现实,紧扣时代脉搏,格调高昂,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作品,使刊物既厚重沉实,又丰富多彩,既满足读者的阅读欣赏需要,又照顾到专家学者研究鉴赏之需。它不为一时的轰动效应赶时髦,而是把读者的精神需求当作刊物的神圣职责。刊物发行量从高峰滑落后,该刊认真总结得失,使刊物特色更加鲜明,以别人不可代替的特色显现自己生存的价值,这一雅俗共赏的特色被广泛认可。 (本报综合)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