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破局——洛阳经济奋起之路问彼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中国光谷”的崛起之路(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3 年 12 月 19 日 星期    【打印】  
聚焦武汉
“中国光谷”的崛起之路(上)
本报记者 戚帅华 武怡晗
被称为“中国光谷”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资料图片)
多家巨人企业从光谷创业街起步 (资料图片)
建设中的光谷未来科技城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坐落于东湖之滨,镶嵌在山水之间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因为“中国光谷”而闻名于世。

    这里是中国光电子信息技术实力最雄厚的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及光电器件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

    这里聚集着2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50多所国家级科研院所,是中国智力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这里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13家企业,平均每天产生数十个专利,平均每天实现10多亿元的收入,被武汉人自豪地称之为“光谷速度”。

    …………

    是什么让一个仅有24平方公里的科技园区,变成了518平方公里的国家级科技新城,全面亮相世界舞台?是什么吸引着诸多全球顶尖企业在此落户,使其成为华中地区世界500强最密集的地方?是什么吸引一批批高端人才聚集于此,引领着一轮又一轮创新创业浪潮?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探寻“中国光谷”的崛起之路。

    1 令人惊叹的“光谷速度”

    进入“中国光谷”,标准化的厂房群星罗棋布,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别墅型写字楼依稀可见,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无尽延伸……

    沿着高新大道前行,我们很快就到了被称为“光谷新奇迹”的光谷生物城。美国辉瑞、德国拜耳、美国赛默飞世尔……穿行生物城,矗立在一座座建筑物上的全球顶尖企业的标志牌让我们惊叹不已: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去年,光谷生物城的生物产业总收入已突破400亿元。

    与光谷生物城南北辉映的是光谷未来科技城,这里各项建设正全面铺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宣传中心工作人员李小克告诉记者,未来科技城从奠基到现在,只有两年多的时间,签约进驻的项目已有100多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就有10家。

    在“中国光谷”,随处可见速度奇迹。

    富士康从奠基到一期项目投产,仅仅用了14个月;

    中嘉光电从进驻到投产3G笔记本电脑,前后不到80天;

    世界500强企业印尼力宝集团投资设立的武汉公司,仅用一天就完成工商注册;

    …………

    “1991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企业总收入4.2亿元,财政收入388万元。2012年,企业总收入达到5006亿元,是1991年的1100多倍,这就是光谷的发展速度。”李小克说。

    2 一根光纤牵出“中国光谷”

    在中部崛起的大潮流中,光谷对于中部城市群的产业引领优势不言而喻。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光谷的独特优势在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教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坚持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

    光谷的科技优势是多数开发区无法比拟的。这里汇集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56个中央及省部属科研院所,1个国家实验室、2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700多个技术研发机构,55位两院院士、3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11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还有正在建设的国内一流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和武汉新能源研究院。

    1976年,中国的第一根光纤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诞生。1982年,中国的第一条实用通信光纤光缆在武汉铺设,全部使用国产光纤。20世纪末,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在国内已经居于领先地位。2000年,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决策者敏锐地选定光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发展突破口,提出建设“武汉·中国光谷”。2001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2011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诞生的四大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让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其中,烽火科技一根光纤上传输数据量达每秒240Gb,可供750万人同时在线打电话,世界领先。2012年8月,又一个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突破:一根光纤传输总容量高达每秒17.32Tb,传输距离达到2240公里。采用这种技术,仅需6根光纤,就能让全国所有人同时在线打电话。与此同时,世界第一台180厘米激光电视、世界第一个语言信息处理服务云计算平台等创新成果频频涌现。

    从1988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启动建设至今,光谷已经形成了光电子信息、生物产业、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技术服务业五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已建成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目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占据国内市场的6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5%。

    2012年,开发区光电子信息、生物、高科技服务等主导产业收入同比增长30%,其中光电子信息总收入达1927亿元,占开发区总收入的近40%。

    3 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华工科技是华中地区第一家有高校背景的上市企业,前身是华中科技大学校办企业。这家年产值突破26亿元、以激光为主业的高科技企业,在成立之初曾一度陷于亏损的境地,先进的技术和市场的不对接是亏损的主要原因。

    痛定思痛,华工科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统一新产品的研发、成熟产品的生产,建立专业营销团队……2007年到2009年,华工科技实现了利润400%的增长,创造了一个奇迹。

    “科技成果接地气,不再有价无市。”李小克表示,开发区鼓励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发展壮大,走出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路子。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这片肥沃的土壤。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不仅建设了关东科技园、关南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而且探索出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四级跳”模式:科技成果在高校产生——成果在高校周边孵化——孵化企业在大学科技园成长——再到专业科技产业园规模发展。成功的模式让开发区高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院所改制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科技创业的高潮,光通信、激光等实现了从产业化到产业规模发展的跨越。

    去年8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又出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黄金十条”。“黄金十条”包括:高校、科研院所教授携带在单位完成的科研成果创业,至少可获得八成股权;科研院所成果1年内未转化,完成人或者团队可自主进行成果转化等等。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在光谷找到解决方案。

    目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累计注册企业2.37万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81家,上市公司32家。自2009年以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企业总收入保持年均30%的增长速度。同时,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还成为全国105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特批的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另外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别是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

    4 品牌辐射带动周边

    2001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刚刚建成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时,总面积只有24平方公里。随着光谷的逐步扩容,目前光谷面积已达到518平方公里。

    光谷的土地从哪里来?

    “靠的是光谷特有的‘托管’模式。”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2001年至今,武汉市政府支持光谷与周边洪山区、江夏区多次签订共建协议。洪山区、江夏区拿出土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输出品牌和产业优势,双方共同建设园区、利益分享。在光谷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下,被“托管”的土地很快成为技术创新与投资兴业的热土,原来的农民变成了市民、“股民”,收入和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光谷面积不断扩大,承接光谷产业扩张或和光谷合作共建的“园外园”也越来越多,光谷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也逐渐显现。

    2004年12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鄂州市葛店高新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发展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帮助葛店高新区打造中国“药谷”。目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已经有40多家企业在葛店高新区投资30多个项目,年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亿元。

    2006年7月,东湖高新区与孝感高新区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中国光谷·孝感电子产业园”。该项目首期投资2亿元,主要生产电子元器件及大功率激光成套设备。

    2009年9月,东湖高新区与荆门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光谷·荆门产业园”。该产业园选址荆门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光电子、环保能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产业,力争通过3年到5年的努力,将其打造成荆门市的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

    目前,“武汉·中国光谷”已经在8个城市建立了20多个“园外园”。一方面扩大了光谷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引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光谷启示】“黄金十条”的含金量

    去年8月,借鉴美国硅谷经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出台《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被外界誉为“黄金十条”。

    让我们看看 “黄金十条”的含金量。

    【人才激励】教授可留岗创业、在校生创业可计入学分

    《意见》提出,允许和鼓励武汉高校、科研院所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留岗创业,根据创业情况保留其原聘专业技术岗位等级3年至8年,档案工资正常晋升,创业所得归个人所有。支持科技人员流动,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双向兼职。

    鼓励武汉高校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到孵化器创业的学生,创业时间可按相关规定计入学分,创业之后可重返学校完成学业。

    ■ 这一措施可以解除科研人员不愿放弃事业单位稳定待遇、承担创业风险的顾虑。

    【产学研转化】知识产权一年内未转化,成果完成人有权处置

    根据《意见》,开发区将开展国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武汉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一年内未实施转化的,在成果所有权不变更的前提下,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拥有成果转化处置权,转化收益中至少70%归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所有。

    对促成专利技术在东湖高新区内转化的推广转化机构,按专利技术转让或实施许可合同金额的2%给予奖励,最高可给予50万元奖励。

    ■ 有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个人成果与职务成果的“纠结”、成果所有权人转化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资金投资】设立首批5亿元的股权,激励代持专项资金

    设立首批5亿元的股权激励代持专项资金,对符合股权激励条件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股权认购、代持及股权取得阶段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代垫等支持。允许将市、区所投资的科技型企业中国有股份3年内分红以及按投入时约定的固定回报方式退出的超出部分,用于奖励科技领军型人才和团队。

    对银行、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信贷服务形成的本金损失,最高可给予30%的风险补偿,单笔补偿不超过500万元。

    此外,对在开发区内从事天使投资的机构或个人,对其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市级和区级留成部分,10年内按照100%标准给予奖励。进驻开发区的风险投资机构,对其实际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市级和区级留成部分,5年内按照100%标准给予奖励。

    ■ 有望缓解科技企业资金不足等问题,促进金融服务行业进驻发展。

    【中小企业成长】每年支持100家“瞪羚企业”

    开发区注册的科技型企业,符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申报条件的,给予不低于30万元的资金支持。每年支持200家。

    每年遴选100家具有一定规模、增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瞪羚企业”,在政府采购、企业融资、创新平台建设、发展空间拓展等方面给予支持。

    ■ “瞪羚企业”是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特称,这类企业个头不大、跑得快、跳得高,年增长率超过50%。培养“瞪羚企业”,可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潜力。 本报记者 武怡晗 戚帅华

    【漫步光谷】孵化器催生出一个个“小巨人”企业

    光谷创业街,多年来最动情的口号是:“骑着自行车来,开着小车离开”。不少创业公司负责人的名字和手掌印被镶嵌在路面上,仿佛好莱坞星光大道的巨星们熠熠生辉。

    在一个个手掌印背后,曾是一段段传奇:一位从生物科学院辞职的女孩,背着书包在武汉三镇走街串巷,推销印章材料,走进孵化器后,由推销雕刻的材料转为生产雕刻材料的设备——激光雕刻机,很快成为华中地区“激光雕刻”的第一大企业;一位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带着激光多用焊接机的几张设计图纸,走进孵化器得到10万元的贷款,后来成为中国激光行业的领跑者……

    这些故事都与一个叫做“孵化器”的字眼脱不开关系。

    究竟什么是孵化器?

    简单来说,孵化器就是为企业初创期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的基地。位于创业街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是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

    2001年,该中心进行了改制,打破“官办孵化器”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机制。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扩容硬件,提升孵化器的孵化能力与管理水平。从那之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各类专业孵化器管理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负责孵化器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资金、办公场所都不是问题,只要项目好,科技孵化器将成为大显身手的舞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光谷大道将被规划建成“孵化(创新创业)大道”,形成聚集效应。高新技术创业者只要进驻“企业幼儿园”,就能享受减免租金、融资扶持等“特保儿”待遇。

    记者从光谷一家孵化器示意图看到,除了标明联系人、待租土地面积外,还特别标出租金多少。这些孵化器租金偏低,有的园区甚至零租金。对在校或刚毕业的创业者,第一年免房租,第二年开始减半收取。

    从“企业幼儿园”毕业,不仅要满足有自主知识产权、连续两年营业收入超过700万元、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被兼并收购或上市等条件。按照此标准,去年,光谷孵化器“毕业”企业有1860家。

    孵化器减轻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降低了创业的门槛,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优化了创业环境,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盘活闲置房产资源。

    26年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已拥有孵化器25家,孵化面积为26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2家。孵化出1万多家大大小小的科技型企业,走出了阳光凯迪、凡谷电子、楚天激光、华工科技、华中数控等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上市企业。

    本报记者 武怡晗 戚帅华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