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本报昨日头版刊发的《洛阳旅游经济之问》,引发我市政府职能部门关注。部分委局负责人表示,应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着力打造休闲度假高端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洛阳旅游业全面发展。
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 魏立峰
优化产业结构
打造旅游品牌
要推进全市旅游业大转型、大提升、大发展,一是把整个城市的旅游品牌打造好,把洛阳作为一个国际最佳旅游目的地来推广;二是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推进旅游业由观光型旅游向集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转变,促进旅游消费稳步增长;三是优化我市游览、休闲、购物、娱乐、餐饮等旅游消费场所的环境,营造安全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
要充分依托洛阳丰富的优势资源,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围绕名城、名花、名品、名人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知名品牌;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文物、科技、商贸、会展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旅游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游客咨询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同时,建设改造一批停车场、酒店、餐馆、公厕等,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满足游客基本需求。
市口岸办主任 张耀民
完善航空网络
助推旅游发展
航空业与旅游业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眼下,从来洛游客的结构比例上看,以商务、休闲为主的高端游客逐渐增多,航空业对洛阳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后,市口岸办将树立“大交通、综合交通、产业交通”的现代综合交通理念,不断完善洛阳航线航班的网络布局,加大对国际航线的开发力度,加大以洛阳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航线培育和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提升航空旅游档次,促进洛阳旅游业发展。同时,开通洛阳机场至周边主要客源城市以及机场辐射区内主要旅游景区的客运专线,为乘客、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
市文物管理局局长 刘德胜
活化历史,让游客看得见、能消费
文物的完整性,是洛阳文物资源的最大优势,要将丰富的文物资源转变为能够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对文物系统来讲,有三个着力点:看得见、能消费、成产业。
对于大量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是做好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让游客“看得见”;二是“能消费”,要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将其变成能消费的文化产品;三是“成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都要具备。
今后,文物遗址开发要保持文物的完整性并致力于将分散的文物由点连成线、织成片;同时,围绕遗址进行深度发掘,如利用文化题材拍摄影视剧等,全方面活化文物资源,让来洛游客置身于一条比较完整的文物旅游产业链中。
市文广新局局长 马奎元
让文化创意撬动旅游业
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旅游活动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浓厚的文化性。如今,很多游客来洛阳就是冲着文化来的,所以洛阳的旅游业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才会吸引游客。
21世纪是眼球经济、创意经济,洛阳的旅游要打好“文化牌”,一是要做好策划和营销,用文化创意这一“杠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旅游业的发展;二是要凸显景点的人文特色和地域特色,使旅游与文化“联姻”,把洛阳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入景点设施中,使其品位与众不同;三是要建立人才队伍,引进一批营销和创意人才,以知识和文化引领旅游业走上“快车道”。本报记者
戚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