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冬至:阳气始生 日短之至
品味诗词话冬至
冬至亲情浓
冬至牵姻缘
北宋冬至吃馄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12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话说二十四节气 蚯蚓结 麋角解 水泉动
冬至:阳气始生 日短之至
□寇玺
剪纸 王留克
    今年12月22日迎来冬至节气。冬至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定出的一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三礼义宗》是这样解释“冬至”的,(冬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

    《吕氏春秋》说“冬至”是“日行远道”,就是太阳离我们最远的意思。根据现代天文学的测定,此时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出现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因此又称“日短至”。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据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然生长,但阴气仍强,土中的蚯蚓仍蜷缩着身体;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长,所以为阴,而冬至阳生,麋感阴气渐消而角解;由于阳气初长,此时山泉水能够流动且渐渐温热。

    冬至过节的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汉朝以冬至为“冬节”,这天官府要举行名为“贺冬”的祝贺仪式并例行放假,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伴着俗语“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冬至过后,全国各地都进入最寒冷的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虽然天寒,冬至却是一个让人温暖的节日,大人们教着孩子唱数九歌,全家一起包饺子温馨度过。

    全国各地都流传着从冬至起算的数九歌,在洛阳这么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冻河开,八九燕子来,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一冬的天气、农事,都在简单的数九歌中唱出了。

    河南人都说,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是南阳人,有一年,入冬后天寒地冻,他看着白河两岸的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其中不少人的耳朵都生了冻疮。张仲景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施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还有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祛寒娇耳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便学着“娇耳”的样子,在冬至包饺子吃。

    如今,冬至的“吃”文化依旧盛行。在北京,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饮食民俗。凡是数九的头一天,如一九、二九,一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锅,每次吃不同的东西,第一次以涮羊肉开头。银川则有冬至日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的习俗,老百姓还为冬至日的羊肉粉汤起名为“头脑”。南方不少地方在冬至则要吃汤圆,取圆形象征天与阳,寓意年终团聚。

    除了丰富的吃文化、祭祀活动,旧时洛阳的冬至还有不少文化习俗。

    学生会在冬至日向老师表达敬意。私塾里,学生们一起祭拜孔子先师;有的学生会将私塾老师请到家中做客,酒菜款待,送束脩(老师的工资);也有的家长带孩子到私塾,给老师献上酒肴,付束脩。到了民国时期,学校则会在冬至给学生们放假,叫作“学生过年”。

    富户豪门家中,流行着描画“消寒图”的习俗。史料记载,“图以一纸绘九格,格绘九圈,凡八十一圈,自冬至日起,日涂一圈。其法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圈涂尽,则九九闭”。

    风雅之士和大家闺秀,则以绘画梅花代替,以八十一枚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不禁让人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纤纤素手握着长锋,蘸上色彩淡雅的颜料,轻轻地点染纸上梅花,日染一瓣,待到把八十一瓣都染尽了,也就过完了“九九”,可以迎接温暖的天气了。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