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破局——洛阳经济奋起之路问彼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中国光谷”的崛起之路(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3 年 12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聚焦武汉
“中国光谷”的崛起之路(下)
本报记者 戚帅华 武怡晗
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资料图片)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广场 (资料图片)
位于“中国光谷”的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总部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日前,科技部按照产业规模、创新能力等10多项指标,对全国88家国家级高新区进行综合评比,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二。

    光电子产业昂然领航,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光谷的活力究竟来自哪里?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给出的答案是:创新的自由空间、鼓励创新的机制、优越的发展环境和完善的资本保障。

    1 “人才特区”的磁场效应

    被誉为“中国光谷”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如何吸引海内外一流人才?2009年2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启动实施“3551人才计划”,即用3年时间,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消费电子及现代信息服务等5个主导产业引进50名行业领军人才、1000名高层次人才,给予领军人物每人60万元至500万元的创业资助。

    钱从哪里来?根据湖北省人才规划纲要,地方预算收入的2%用于人才专项经费。在“中国光谷”,这一数字是5%,目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已投入人才专项资金7.64亿元。

    围绕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武汉市人社、科技、公安、教育、工商等部门,相继出台支持“人才特区”建设的配套政策——

    出台人力资本作价出资政策。武汉允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人才的投资人,以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和研发技能、管理经验等人力资本作价出资办企业。这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为资本与人才结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打开了一扇大门。

    实行人才居住证制度。此证被誉为“武汉绿卡”,国内外非武汉户籍高层次人才以不改变户籍(国籍)、不转接人事关系的形式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工作或创业,从投资创业、单位聘用、子女入学到养老保险、办理驾照等,都可以享受武汉市民待遇。

    开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不受学历、资历等申报条件和评审常规时间的限制,一般采用专审方式进行,且免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新闻中心工作人员李小克介绍,4年来,开发区累计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4500多名、人才团队1500多个在企业创新创业,在光谷企业工作的博士为前20年总和的1.5倍。

    2 “资本特区”助企业发展

    如今在光谷,基本上没有企业因缺钱而无法发展。

    “针对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就有不同的金融服务跟上。”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光谷已启动“资本特区”建设,深化科技金融改革,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构建投融资核心平台。以湖北省、武汉市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国有平台为主导,组织上市企业、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参与,通过股权投资和产业引导投资,发起设立总额10亿元的“光谷基金”,财政直接投入1.8亿元;总额7亿元的“光谷生物基金”,财政间接投入1.13亿元。

    完善投融资支撑平台。武汉通过建立担保、创业投资等专项风险补偿机制,开展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创业投资风险补偿业务,吸引社会主体参与,完善投融资担保服务体系;深化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创新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快捷融资渠道;引导商业银行设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光谷金融超市;设立国有平台参与的企业互助基金等。

    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对进入不同阶段的准上市企业和“新三板”企业给予补贴和奖励。以光谷联交所为载体,开展未上市股份公司股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等试点工作。

    完善的保障体系结出了累累硕果:

    “光谷基金”经过3年运作,先后投资了天喻信息、华灿光电、迪源光电、华中数控、力源信息等一批企业,其中华中数控、力源信息、天喻信息等3家企业已在创业板成功上市。

    “光谷生物基金”已跟进投资武汉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项目。

    光谷担保公司、湖北高和创投公司、武汉博润投资公司等一批投资担保公司,2011年共为光谷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超过60亿元。

    如今的光谷,不仅占领着高新技术的领地,更是“资本洼地”。目前,这里已经集聚上市公司32家,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超过500亿元,是全国高新区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3 “一揽子”优惠政策促进创业创新

    2010年,还在武汉大学读软件工程的大四学生曹琪,和朋友一起在武汉某科技园注册了武汉橄榄无线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苹果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同类软件研发工作。去年,该公司进驻光谷。谈起搬迁原因,曹琪告诉记者,今天的光谷已经形成了一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生态圈”,很适合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这个地方政策好,很吸引人。

    2012年8月,经过反复调研,武汉推出《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诸多优惠政策,助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完成人拥有转化处置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登记为法人,而此前只能登记为协会……随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1所高校纷纷响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今年第一季度,光谷新增1200家企业,其中大部分创办者为高校教授、大学生。

    今年7月,光谷在此前框架下再次出台多项突破性政策,如企业及校企建立研发机构,每年最高可领1000万元研发补贴;注册资本不到10万元的微型科技企业,可免交验资报告;对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效果明显者,年最高奖励30万元;获批国家级战略联盟的牵头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

    制度成为创新创业的催化剂。截至2012年年底,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企业保有量已超过2万家,全年主导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6项,累计创制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200多项;专利申请量突破1万项,增长速度超过40%。

    4 建设世界级科技城

    目前,武汉市政府通过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批复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企业总收入达3万亿元,在光电子、生物、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等领域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的特色产业集群。

    根据《意见》,武汉将在这片区域进行诸多创新尝试,如建立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东湖示范区将在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对这类新建的中心和实验室将一次性奖励150万元,对示范区内的国家级创新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一次性奖励150万元。

    此外,开发区内还将重点建设一批孵化器,重点领域是地球空间信息、激光、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生物、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示范区每年遴选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给予融资等方面的重点扶持,并将在全球招募顶尖科技专家、创业团队等,给予资助资金,吸引他们前来创新创业。

    武汉还将加强与芝加哥双城交流合作,学习借鉴芝加哥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推进“武汉·中国光谷”与美国硅谷“双谷”交流,扩大合作领域,借鉴美国硅谷体制机制,重点引进硅谷优势企业,努力把光谷建成世界级科技城。

    【江城启示】

    服务业引领城市大发展

    自开埠以来,江城武汉就是“服务业中心”,过去一直有“货到汉口活”的说法。

    去年,武汉工业总产值首破1万亿元。武汉服务业迅速崛起,城市开始由以制造业为中心向以服务业为中心转型。这对处于同一阶段的洛阳,也有借鉴意义。

    今年10月30日,国内唯一“国字号”商用车展——中国国际商用车展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近500家商用车企及零部件商来武汉参展。作为国际规模第二、亚洲地区最大的商用车展,从今年起将永久落户武汉,逢奇数年举办。

    今年9月下旬至11月初,短短45天,全国秋季糖酒会、全球汽车论坛、光博会、世界新兴产业大会接连在武汉举办,吸引国内国际的目光。武汉会展业高速发展。据统计,今年1月至11月,武汉市累计举办展会赛事活动616场。这意味着,每天有两场活动在武汉举办,一城江水半城客。

    按业内1元会展投入拉动消费9元的公认测算指标,这一年的武汉会展直接拉动消费约400亿元。火爆的会展业成为武汉现代服务业高速发展的缩影。

    根据统计,今年武汉服务业增加值预计超过4400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达60%。全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武汉占了12强,金融、会展、物流、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明显。

    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发展需要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发展产业集群和集聚区,就是把“窝”做大,以孵出一批好蛋。

    为促进服务业发展,武汉将今年确定为“服务业升级计划启动年”,实施“1511工程”,即重点打造10大产业集群、建设50个服务业集聚区、培育100家服务业龙头企业、滚动推进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

    为加快物流发展,吸引物流龙头企业总部在武汉落户,武汉出台9项引进扶持政策。同时,武汉针对不同类型运输物流企业,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对“营改增”后每季度税负增加3万元以上的200多家运输企业,出台过渡性专项资金补助政策;对航空货运企业,国际、国内货运航班给予4万元至13万元一班、货物中转300元一吨等专项资金奖励办法;对重点快递企业、特殊行业货车进城,协调公安交管部门发放通行证1.8万张,保障货运车辆市区通行。

    为引导会展业发展,武汉出台的《建设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对规模以下连续两年没有增长的展览不予支持;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及其高管或知名专家学者参展参会达到一定比例的项目,给予额外奖励;坚持本土和外地展会共同促进的原则,取消对外地举办单位享受扶持政策的限制。

    为促进金融改革,武汉出台《武汉金融改革创新总体方案》等,组建光谷科技银行、科技保险公司等科技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由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等。此外,武汉还将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

    增强城市硬软件实力、搭建行业发展公平开放平台,武汉服务业步入“正循环”。 本报记者 武怡晗 戚帅华

    【走笔江城】

    叫响“新武汉造”

    “咱开的东风雪铁龙,就产自武汉。”在武汉街头乘上出租车,谈起城市工业,开着新车的武汉的哥很是自豪。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造”的内涵几经更替。

    20世纪50年代,国家和地方在武汉建设了一批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就是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武字头”,如“武钢”“武药”“武塑”“武肉”“武锅”等20余家企业。当时,一大批“武汉造”叫响全国,后来这些“武字头”企业命运各异,有的做强做大了,有的则消失了。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武汉又涌现出“莺歌电视”“荷花洗衣机”“希岛冰柜”“长江音响”“红山花电扇”等一批家用电器品牌,但这批“武汉造”很快便衰落了。

    和洛阳一样,“老武汉造”失去优势有自身的原因,如管理体制、技术水平等,也有宏观经济环境的原因。

    “老武汉造”的衰落,给武汉人带来了情感上的失落。在“码头文化”影响下的武汉人,有船老大的骄傲,也有清醒的危机意识:应该理智地顺应市场规律,勉强重现其辉煌是不可行的,也没有价值。“老武汉造”的荣耀已经过去,应该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借助中部崛起,复兴“武汉制造”,一场新的工业变革在长江边展开。3年前,武汉启动“工业倍增”计划。

    第一年,武汉“工业倍增”吹响冲锋号;第二年,明确了“四大板块”的战略布局: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今年,“新武汉造”勾勒了更加清晰的方向,打造“十大产业链条”:汽车零部件、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和医药产业、家用电器产业、精品钢材及深加工、石油化工、节能环保、时尚消费……

    随着“工业倍增”走向深入,新的产业发展起来,不断有“新武汉造”出现,“新武汉造”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

    在产业全球化分工的大背景下,如今的“武汉造”更加兼容并蓄。武汉工业开始由“量变”走向“质变”。比如,武汉已集中了20余个汽车品牌,原来一些请都请不来的汽车配件厂,现在不请自来,产业链条“缺心少肝”的现象得到根本改变。

    我们在武汉采访期间,一场持续近10年的谈判长跑终于在武汉开花结果。欧洲汽车巨人雷诺与东风公司正式签约,双方共建年产15万辆汽车生产基地。

    新基地的最初选址,武汉并非唯一。随着东风公司攀上全球500强第146位的新高度,汽车项目不断在武汉落子,营造了庞大的供应商网络,“中国车都”的吸附效应,已不容雷诺犹豫。

    据了解,每个工作日就有3831辆汽车从武汉发往全国,数千亿元采购订单吸引了全球汽车供应商的目光。不久前,武汉官方统计,汽车的近万种零部件,除轮胎外,武汉供应商可以全覆盖。

    今年12月,武汉单月工业产值预计突破1000亿元,相当于10年前一年的业绩。到2019年,武汉工业总产值将突破3万亿元,优势主导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例超过90%。这就是“新武汉造”的目标。 本报记者 武怡晗 戚帅华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