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新区一角
(资料图片) |
|
甘肃宏宇变压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
|
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资料图片) | |
本报记者
陈旭照 王文斌 文/图
核心提示
兰州,古代称“金城”。后因城南有皋兰山,得名“兰州”。
兰州是老工业基地,“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有8项在兰州建设,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冶金有色、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等为主的产业体系,是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基地。
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上,近年,作为西北重镇的兰州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许多亮点值得洛阳借鉴。
兰州的白天来得比洛阳晚。12月初的洛阳,早上7时天已大亮,而兰州仍黑乎乎一片。早起上班或送孩子上学的人,显得比洛阳人更加行色匆匆。
这正如兰州的经济转型,与发达地区相比起步较晚,所以加快脚步,奋力直追。
兰州的中午比洛阳冷。12月初的洛阳,假若阳光明媚,中午给人的感觉是暖洋洋的,而在兰州,会有一股刺骨的冷打在脸上,很有韧劲地钻着你的肌肤,似乎要把冰冷入到你的骨髓里。
这又如兰州的经济转型,很有一股韧劲,认准了目标就坚决走下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1 国企改制:便觉眼前生意满
12月6日上午,甘肃宏宇变压器有限公司。
回忆起10年前宏宇的前身兰州变压器厂,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济宇感慨颇深。
“条件差,规模小,设备落后,经常没活干,企业死气沉沉。”“当时月工资只有二三百元,在兰州属于中下等。”张济宇说,“现在呢,中上等!”
从“中下等”到“中上等”,得益于宏宇的不断改制,越改越活。
1997年,兰州变压器厂改成股份制企业,职工人人持股,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但资金短缺问题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999年,兰州变压器厂与香港的一家公司合资,变身为合资企业,但资金短缺、设备老化、厂房狭小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之后的近10年,其生产和经营水平一直没有大的改观。
2008年,兰州变压器厂被兰天控股有限公司收购,成为该公司下属的一个子公司,改为现名。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设备全部更新,机制更加灵活,创新能力大增,产品结构丰富,销路不断拓展……
宏宇的“凤凰涅槃”,折射出兰州众多国有企业的“向死而生”。
在采访兰州市国资委副主任许来强时,他不时道出的“393”工程彰显出兰州市委、市政府改革的决心、信心:
——从2005年开始,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阶段性任务,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新体制,使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
——90%左右的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产权结构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产权制度,市属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比例超过90%。
——35家左右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市属国有企业,通过政策性破产或依法破产退出市场。
最终的“成绩单”让人欣喜。
被纳入“393”改革攻坚的企业中,239家完成改制任务,8.3万余名职工置换了国有身份。
以存量国有资产招商带动增量资本投入为主要方式,着力推动企业资产重组,其中自我重组117家,引进战略投资者资产重组99家,累计引进资金86.35亿元,盘活存量资产107亿元。
“兰州市属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净资产和企业经营状况大幅增加和改善,资产质量、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同步提升,大部分退出国有序列的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社会资源和经济布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许来强说。
2 重大项目建设:无边光景一时新
12月6日和7日,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率兰州市经济合作考察团赴北京,上门拜访了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就合作项目及投资事项进行沟通交流,对项目落地存在的问题逐一排摸,并制订解决方案。
自2012年以来,兰州市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真抓实干、孜孜以求,依靠项目带动,走出了产业转型的“新风扑面”,迎来了结构调整的“别有洞天”。
领导包抓。兰州市出台《市级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实施办法》,每年计划实施100个重大建设项目,由市级领导包抓,指导和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336个“3341”重点项目,由市直部门县级领导包抓,形成市级领导、县级领导双抓,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双包的领导推进机制。
指挥部模式。在全市重大项目建设中,采用指挥部模式,对项目建设相关工作“一个班子、一套机制,一门受理”,实行“集中领导,统一协调,分工负责”的封闭式、高效率的服务协调机制。
严格督导。制定《兰州市以抓项目能力和业绩为依据选拔任用考核办法》,把市列重大项目和县级领导包抓项目分别细化为131个和336个推进节点,明确每一个节点的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人,把责任落实到部门(县区),把任务落实到个人;出台《兰州市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对重大项目建设和开放招商工作考核排名后五位的单位和干部通报问责。
今年前三季度,兰州市共完成投资333.61亿元,同比增长83.78%。100个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92个。
3 科技创新:东风夜放花千树
7月25日,兰州市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为全市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部署全市科技创新工作;
10月25日,兰州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演示会召开,会上,兰州市政府对67项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予以奖励;
11月1日,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城项目一期工程——海默科技产业园在兰州新区机场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工奠基;
…………
这仅仅是从兰州科技创新的长河中采撷的几朵“小浪花”,但其折射出科技创新在兰州的生机勃勃,以及由此给兰州经济带来的无限活力。
在地理位置上属于“重镇”的兰州,在人才优势上也是“重镇”——
拥有以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1200多家;
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
拥有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30多所,两院院士21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万,人才密度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在兰州采访经济转型,随便走进一个单位,被津津乐道的,必然有科技创新,必然有在此基础上的产学研融合——
兰州水泵总厂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建立“兰州泵技术工程中心”,先后研发出适销对路产品10多种,其中1400S型离心泵,为目前国内口径最大的卧式离心泵;
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积极开展产学研融合,并于2011年成功上市,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27个国家和地区;
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与兰州理工大学联合成立阀门研发中心,成功研制出高低温、高压、耐磨硬密封球阀等多种新产品,填补了我国阀门生产的空白;
…………
在兰州市国资委提供的一份工作报告上,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引人注目: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制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抓好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推动国有企业质量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技术创新……这些“真金白银”让人们有理由相信:科技创新之路,兰州会越走越宽阔;产学研融合,兰州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4 非公有制经济:映日荷花别样红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兰州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8.2万户,实现增加值383亿元,同比增长24.44%,占全市GDP的47.32%。
高兴之后是忧虑。目光长远的兰州人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规模小、骨干少、结构不合理等制约,是兰州经济转型必须补齐的一个短板。
百尺竿头,急切需要更进一步。
兰州定下“到2016年,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0%”的目标,并出台了一揽子周密措施:
——出台“3个20万”措施。借鉴贵州经验,提出对实际货币投资达到15万元的初创微型企业,由市、县(区)两级财政补助5万元,累计税收奖励20万元,协调银行贷款20万元。
——实行“非禁即入”。凡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非公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都可平等参与竞争。
——搭建中小企业服务大平台。引进创业辅导、专家咨询、技术支持、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进驻服务大厅,设立维权中心,及时协调解决中小微企业反映的合理诉求,对久拖不决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由市监察局、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督办。
——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待遇。拓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有序参与政治事务的渠道,提高经营上规模、社会贡献大、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非公企业代表人士、行业领军人物、行业技术标兵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以此为基础,兰州市又出台了关于解决非公资本准入、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非公企业项目落地等多个方面的具体政策,扎扎实实推进非公经济稳步发展、良好发展。
在兰州正在举全市之力打造的兰州新区,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引进项目191个,其中非公户数148个,占比77.49%;引进各类投资2397亿元,其中非公企业投资额占比86%。全国民营500强企业中的20多家企业目前已经在兰州新区投资建厂或建成投产。
在兰州采访结束之际,站在穿城而过的黄河边上,望着滔滔东去的黄河水,虞海燕的一席话又闪现脑海:“兰州只有转变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大项目为‘撬动点’,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才能实现升级版的大跨越、大发展。”
【陇上凝思】秦王川上起新城
2012年8月20日,兰州新区正式获国家批复,跻身于国家级新区。一年多来,兰州人逐荒原而起新城,让曾经静寂的秦王川渐成投资兴业的沃土。
迄今为止,已引进产业项目181个,总投资1846.2亿元,包括中国铁建、绿地集团等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500强企业24家……这就是兰州新区的“开放招商成绩单”。
投入300多亿元,实施了道路、供水、供电、燃气、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年底新区核心区基础设施体系将基本形成……这就是兰州新区的建设速度。
成绩背后,兰州新区的思维之新值得深思——
其一,产业和城市融合共生。自兰州新区获批后,水、气、电、热、污水处理、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在提速。目前,兰州至新区的城际铁路项目已动工,中川至马家坪货运铁路将在年内建成;2座给水厂已相继通水,3座110千伏变电站已建成,天然气工程已通气点火;第一热电厂、垃圾处理厂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目前,兰州新区核心区80平方公里的基础配套设施已基本建成。接下来要加快推进学校、医院、文体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为企业进驻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二,用集约发展的“顶天立地”,置换粗放增长的“铺天盖地”。今年,兰州新区抽调骨干力量组成5个招商小分队,分赴长三角、珠三角、秦岭以南、秦岭以北、北京等地驻点,与300多家企业对接。兰州市市长袁占亭说:“我们就是要树立‘招大引强、选商择资’的理念,瞄准行业龙头,建立重点客商库,主攻国内外500强、‘国’字号企业和上市公司等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理顺和延伸产业链条,引进和培育首位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步伐。”
同时,兰州市设定工业集中度、投资强度、产业集聚度、节能降耗等考核指标体系,严把环境准入门槛,严禁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进入。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张爱胜透露,已有好几个投资总额大、经济效益看好的项目,因产业发展方向不符合规划或环评不达标等原因,被亮“红灯”。
其三,用自己的决心给投资者以信心。秦王川干旱缺雨,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气候。这让不少投资者有些担心。兰州新区很快用实际行动,打消了投资者的顾虑:按照“北御风沙、中兴产业、南建景观”的思路,构筑兰州北部绿色生态屏障,与中科院寒旱所、北京林业大学进行合作,引进了以色列先进的滴灌技术。2011年和2012年共完成造林绿化任务5.5万亩。建成了5个万亩生态屏障(景观)与产业工程,即核心区万亩绿化美化路网、湖系景观工程。
有客商担心新区产业支撑不足、政务服务不到位,兰州市也积极做出回应:实施“出城入园”政策,让老市区的一部分产业特别是工业企业,迁入新区产业园区,既为市区腾出发展空间,又能增强新区的产业实力。今年8月以来,兰州市委、市政府机关及部分市直部门和单位共16个部门近700名干部职工正式移至兰州新区办公。
“就是要进一步举全市之力加快新区发展步伐,坚定客商投资新区的信心,进一步凝聚新区发展的人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这样说。
本报记者 陈旭照 王文斌
【走笔兰州】出城入园促发展
与兰州的官员、企业负责人、媒体同行谈起当地的经济转型,他们说得最多的是“出城入园”;到兰州新区采访,让人感受最深的,还是“出城入园”。出城入园,已成为兰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招牌”。
作为老工业基地,兰州工业企业众多,近郊四区规模以上企业共234家。2011年,根据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导向,兰州市提出了“十二五”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的总体目标,即引导城区工业企业向兰州新区扩展。
在兰州新区规划控制区范围内,严格按照新区总体规划确定产业布局,把企业安置到相应的产业片区。立足于建设高度集聚的产业发展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仓储服务业等八大产业。
这一政策的实施,意在把握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土地广阔、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引导和促进产业向新区集聚发展,实现集中布局,推进新老城区的良性互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总之,就是要努力构建西部一流的产业集聚区和兰州拓展空间的新载体,促进区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为了保证“出城入园”的顺利实施,甘肃省和兰州市相继出台相关规定、意见,为企业创造搬迁条件,给予搬迁企业在土地使用、项目资金、生产要素供应、职工住房、金融服务等方面的9大优惠政策。除此之外,出城入园企业还可叠加享受新区开放招商优惠政策。
兰州新区的发展前景和优惠政策的利好刺激,使“出城入园”加快推进:截至今年11月底,已有78家企业启动向兰州新区拓展搬迁工作。其中,30家企业已开工建设,总投资334.35亿元,完成投资58.02亿元;15家企业完成项目选址;21家企业正在进行选址工作;12家企业因投资强度不够或不符合新区发展规划,正在远郊县区协调项目选址。另有15家企业向远郊县区搬迁,总投资94.19亿元,已开工13家,完成投资22.81亿元……
洛阳,同样面临着企业集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城市优化布局、环境资源保护的任务,兰州的“出城入园”政策,值得洛阳思考。
本报记者 陈旭照 王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