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丝绸之路重镇兰州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
(资料图片) |
|
兰州石化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发展循环经济
(资料图片) | |
本报记者
陈旭照 王文斌
核心提示
截至12月20日,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2天,提前11天完成了兰州市委、市政府向广大市民承诺的全年天气优良率80%(292天)的任务。
对一个曾是全国出名的重污染城市而言,这是一份何其耀眼的成绩单!从这份成绩单中,人们看到了兰州治理空气污染的坚决和坚韧。
同样的坚决和坚韧,也体现在兰州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正是有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决和“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兰州经济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才走出了亮点纷呈,走出了引人注目。
1 优化环境:东风已绿湖上山
“对于兰州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来说,在开放招商的硬环境等自然地理条件上,我们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但在审批服务等软环境上还有很多潜力可挖。”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口中的“挖掘潜力”,从改革审批开始——
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连续6次清理全市的审批事项。目前,兰州市是全国省会城市中行政审批项目数量最少的一个。
缩短行政审批时间。将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限从11.7天压缩为8.5天,压缩率达27%。
试水网络公开监察。从去年年底开始运行电子监察系统。该系统运行以来,共受理业务6.1633万件,办结5.6090万件,办结率88.8%。
同时,兰州市着力优化创业环境,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创业者带来多重利好——
在财政方面,对初创微型企业实际货币资金投入15万元以上,并将资金划入指定账户的,财政给予5万元的资金补助;对资金数额需求较大且项目前景好的微型企业,经审核后,由承办银行提供贷款,贷款数额不超过20万元。
在税收方面,初创微型企业当年实际缴纳的税收总额,按照“缴纳多少,奖励多少”的原则,将市级及以下地方留成部分税收总额进行等额奖励。
在社保方面,对符合条件的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城镇失业人员及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在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和创业培训机构免费进行创业培训,并提供创业培训补贴;符合有关条件的个人进行自主创业,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符合条件的微型企业可申请规定范围内的小企业贷款。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一系列的激励政策,让兰州民间的创业热情得以迸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兰州市共扶持发展初创微型企业1383家,带动社会就业8988人。
2 开放招商:蜂蝶纷纷过墙来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兰州市共执行开放招商项目1221个,引进到位资金1368.35亿元,同比增长112.55%,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5.26%。
一个个战略投资纷至沓来,恰如纷纷过墙而来的蜂蝶,看中的正是兰州发展的无边春色。
何以春色如许,只因努力耕耘——
突出“顶层设计”。从今年开始,兰州市除公检法、纪检系统以外,其他各级各部门均有开放招商任务。《兰州市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明确,对于无自然和不可抗拒因素,未完成市委、市政府年度确定的开放招商和市属重大项目建设任务的,要给予开放招商和重大项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主要责任人、相关责任人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
着力精准招商。采取公开报名和组织选调相结合的办法,成立了161个招商小组。同时,邀请了省内外专家对招商小组“充电”,使驻外人员对招商方式、招商技巧、产业政策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掌握了招商技能。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兰州市共派出119个招商小组,在北京、上海、石家庄、济南等地建立招商基地39个。招商小分队分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25个重点区域开展招商定点、定向活动,上门拜访企业195家,洽谈意向性项目66个,深度对接项目32个。
而锐意向前的兰州,并不满足于此。《兰州市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管理办法》日前出台。《办法》明确,兰州将实行跟踪服务问责制度,要求为签约的协议项目、合同项目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跟踪服务不到位、影响项目进度或致使项目“流产”的,要追究跟踪服务责任单位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3 循环经济:红杏枝头春意闹
循环经济,这个在外人看来有点生疏的词语,彰显着兰州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上的独辟蹊径。
如何走出一条既淘汰了落后产能又不影响发展的新路子?同其他老工业基地一样,兰州在“转身”过程中,也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最终,兰州选择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上,兰州多策并举、真抓实干。
完善政策措施。批准实施《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立了“十二五”时期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路和目标;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年度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以及部门、县区、企业的工作职责。
落实目标责任。每年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废物排放指标和各项节能减排管理措施逐项落实到县区和企业,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扶持由政府、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的专业孵化基地和国家、省、市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经济项目。
…………
几年来,兰州循环经济发展步履铿锵、硕果累累:西固石化科技产业园区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兰州石化公司等6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西北永新化工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
今年8月,甘肃省政协主席冯健身视察兰州时,对兰州循环经济的发展给出了这样的肯定:“全市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减少,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4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弄潮儿向潮头立
9月3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了用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中国西部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中国向中亚、西亚开放的战略通道……
机遇再次选择了兰州。机不可失,责无旁贷。
正如兰州市市长袁占亭所说:“作为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兰州有责任传承伟大的丝绸之路精神,有义务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
第一时间认真审视兰州的战略地位和功能定位,第一时间主动对接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直有关部门,第一时间谋划推进当前有条件实施的重点工作。
…………
11月3日,“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新区向西开放战略平台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就兰州如何抓好千载难逢的机遇、做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担当,与会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10月28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中部片座谈会上,兰州提出了围绕“五通”,将兰州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的构想。
政策沟通——加快兰州新区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发展研究,推进与西北省会城市合作发展,拓展深化与中亚西亚国家的合作领域。
道路联通——对接与中亚西亚国家的铁路主干线,加快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及物流中心建设步伐;积极开辟兰州—中亚西亚国家航线。
贸易畅通——争取在兰州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在西固设立兰州国际港务区;打造“兰洽会”升级版。
货币流通——研究设立中国—中亚西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区域基金会,争取国际支持兰州新区新设各类金融机构。
民心相通——在兰州新区划出适当区域,邀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设立领事馆和商务机构;打造一批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
“五通”蓝图绘就,落实紧锣密鼓。不久的将来,人们将看到一个更加大气磅礴、现代化的兰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转型升级道路上阔步前行的兰州,在结构调整中攻坚克难的兰州,一以贯之,百折不挠,定能走出繁花似锦、春光灿烂!
【陇上凝思】
秦王川上绿意浓
秦王川,仅从这个地名便不难感觉到,这里曾是金戈铁马、征战杀伐的陇上荒原。而如今,兰州新区在此拔地而起,当您驱车穿行在这明日新城中,将惊喜于那里浓浓的绿意。
冬日阳光下,道路两旁是茁壮的绿树;项目工地上,苗木和厂房一起成长,绿地与项目一起延伸。这也难怪美国《时代周刊》中国分社社长毕菡娜到兰州新区采访后惊叹:“新区建设速度惊人,绿化配套成效显著,出色的园林设计令人仿佛置身于花园,心旷神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兰州新区会建成这样的规模!”
作为兰州新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每一个落户新区的项目都和绿色有个“约定”。就规划而言,较之市区的企业,兰州新区的每一个大项目的容积率都相对较低。究其原因,在项目落地时,绿化已成为硬性指标。如此一来,管理者思想上重视,行动上积极,使绿化的理念与项目一起扎根新区。
为确保新区生态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兰州市于2011年2月成立了由林业、水务、园林、两山绿化、新区国土局五个部门组成的兰州新区生态建设管理指挥部,作为项目建设法人机构,组织实施新区生态建设。2012年年底,新区各部门基本配备齐全,兰州市政府决定将兰州新区生态建设管理指挥部负责的新区生态建设工作移交给新区管委会负责。通过统一管理、监管到位、责任到人,确保每一个落户新区项目的绿化指标保质保量完成。如今,在兰州新区,每一个开工建设项目的背后,都有一把“绿化”标尺。
“有了好的生态环境,才有好的投资环境。”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生态绿化建设总指挥郭智强如是说,新区成立之初,树木少得可以数得过来,而一年后的今天,项目落到哪儿,树就绿到哪儿。同时,自2011年新区生态建设项目实施以来,用两年时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5.5万亩。建成了5个万亩生态屏障(景观)与产业工程,即核心区万亩绿化美化路网、湖系景观工程。
为强力推进新区生态建设,《兰州新区生态绿化建设优惠政策》也已出台,意在引导社会各界在新区承包绿化荒山。目前通过开放招商,已确定了20多家企业分别参与新区玫瑰生态产业园、油用牡丹产业、文冠果基地、沙棘果循环经济加工、兰州华腾富世生态园、新区生态产业园、生态文化园等项目,意向性投资规模超过百亿元。
本报记者 陈旭照 王文斌
【走笔兰州】
实施“3341”项目工程支撑转型跨越发展
2012年10月,甘肃省决定实施“3341”项目工程,即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瞄准四大产业方向,确保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
打造三大战略平台。打造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
实施三大基础建设。深入实施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和城镇化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
瞄准四大产业方向。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作为全省各地因地制宜、齐头并进、共同发力的产业方向和工作格局,力争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1.5万亿元左右,以强劲的投资支撑转型跨越发展。
2013年,兰州认真贯彻实施“3341”项目工程,把项目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有力地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截至8月底,开工项目1814个,固定资产完成投资782.49亿元,同比增长32.10%,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07个,完成投资535.44亿元,同比增长41.98%,占全市投资比重68.43%;重大项目100个,完成投资256.4亿元,同比增长64%,占全市投资比重33%;省列在兰建设项目30个,完成投资106.7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14%。
在“3341”项目工程中,三大战略平台中的经济战略平台已开工建设158个项目;文化战略平台已开工建设12个项目;生态战略平台已开工建设10个项目。三大基础建设中的交通提升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信息畅通工程已开工建设8个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城镇化建设工程已开工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4亿元。四大产业方向中的区域首位产业完成投资160.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65.5亿元;特色优势产业完成投资61.9亿元;富民多元产业拟完成投资201.4亿元。本报记者
陈旭照 王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