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滨区李村镇便民服务中心盖章处 |
|
核心提示
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和资源)是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涉及村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乡村快速发展,如何管理农村“三资”成为群众关心的热点。针对暴露出的白条入账、开支不规范等问题,今年我市对全市3161个行政村和社区进行了村级干部执行财经纪律检查,并将逐步推广依靠网络技术、扩大公开范围等措施,通过“制度+科技”的方法提高农村资金管理水平。
走访 “村章镇管”,杜绝乱盖章现象
23日,记者在伊滨区李村镇便民服务中心看到,李南社区的宋存福拿着救助申请来到镇上,加盖社区的公章。
“以前村里使用资金、签订合同加盖公章时,这样很不规范,缺乏监督。为规范各村(居)公章的管理,今年实行了‘村章镇管’制度。”伊滨区纪工委副书记李西萍表示,目前该区5个镇均成立了“三资”代管服务中心,106个行政村、居委会的公章都由所属镇的便民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实行用印审批制。这样从根源上杜绝了村级私签合同、乱签合同的现象,加强对大额资金的管理。
不仅公章统一管理,如今该区各村使用集体资金,也要经过一整套报账程序,需要经办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监委会主任、包村干部、包村领导、镇长、镇党委书记等八人联签后,才能拨付资金。
记者在李村镇政府的大院内看到,墙上公布了各村的财务明细。
除公示月支出和月收入的金额等情况以外,还张贴了每笔资金从审批、使用到最后入账的时间、经手人姓名和票据等情况。
镇里集中公示财务明细,各村也是如此。群众可以拿镇里的公示与村里的进行对比,如有不一样,可以投诉。区里接到投诉后,会第一时间对村干部进行停职调查。
困局 白条入账、资源处置不规范,造成集体经济损失
“近年来,我市许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农村资源、资金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伊滨区就是其中一个缩影。”市纪委农廉室主任徐彦说。
根据市纪委对近年来纪检监察信访案件的调研和分析,多数问题涉及农村基层,其中涉农资金运行不透明、“三资”管理混乱、强农惠农资金支出不规范、涉农项目操作流程不严格等方面问题是引发群众不满的重要因素,而资金监管乏力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核心原因。
今年7月,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村级干部执行财经纪律情况专项检查,暴露了一些农村资金、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白条入账的问题是检查中发现最多的。”徐彦表示,由于许多资金使用没有统一的票据,因此出现了一些白条等现象。
此外,一些集体资源处置不规范的问题也客观存在。李西萍举例介绍,伊滨区的多份荒山承包合同,不但签订了长期合同,而且承包金极低、违约金超高。
“在进行集体沙石、瓷土、山林、土地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时,如果把关不严,都会给村集体造成极大损失。”徐彦说,因此规范农村资金、资产的管理迫在眉睫。
试点 制度+科技,助力村级财务监管转型
如何管好农村资金等账目?我市许多地区进行了各种尝试。
■引入注册会计师事务所
今年以来,伊滨区财政和纪检部门联合,引入了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对全区的农村资金等账目进行统一审计和管理,同时各镇也引入了专业会计师事务所管理村级账目。
洛阳大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伊滨区村级账目审计报告,显示了某村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所有者权益等财务状况,并且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之前村级账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伊滨区诸葛镇党委书记赵杰瑞说,现在已经实现了“村账镇管”,村里的资金镇里集中管理和拨付,因此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资金进行监管,不光是为了发现问题,更能帮助我们建设村级财务的长效管理机制。该镇尝到甜头后,目前已与5家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对全镇23个行政村实行了专业机构管理。
■建立涉农资金监管网络平台
涉农资金运行面大、线长、点多,单单依靠人力“死盯”“死管”显然不太现实,采取科技手段势在必行。今年,新安县建立了全市首个涉农资金监管网络平台。
这个网络平台实现了财政部门与林业、农业、水利等涉农部门的全部连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的新农村建设资金、救灾应急资金、扶贫资金等各种涉农资金的拨入、流转、支出都通过监管平台进行记账、登记和备案。同时各涉农部门将党和国家的涉农政策法规、涉农单位惠农项目的确定和资金分配明细、农村财务收支及债务债权等共六大类68项内容上传到网上进行公示,丰富了网站内容。
每一笔上级拨付的资金到位后,都会在规定的工作日内直接拨付到位,杜绝了资金的滞留。此外,新安县纪委设立了涉农资金监管中心,县财政局和监管中心分别设立工作端口,县财政局负责涉农资金等公开信息的汇总录入以及在管理使用过程中的审批拨付工作,监管中心负责涉农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的网络监控,对网上的每一笔涉农资金进行全程监督。
■成立招投标管理部门
网络监管大大提升了涉农资金监管效率,但网络监管存在盲区,比如涉农资金最终流向的真实性、农村工程承包的公正性。为此伊滨区成立了农村工程集中招投标管理部门,通过招标等方式对大额资金使用进行规范,从源头上遏制了基层干部在集体“三资”管理上暗箱操作问题的产生。
对于标的估价在5000元以内或发包期限不超过一年的集体资产、资源和微型工程建设项目,由村级自行进行处置。
处置程序:召开“三委”会讨论通过后,可以签订合同,并将会议记录、合同报送镇“三资”中心备案。
对于标的估价在5000元至2万元的,发包期限1至3年的,要首先由镇“三资”中心审批同意后,村(居)级方可处置。
处置程序:召开“三委”会讨论通过后,再召开党员、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公示7天后,将“三委”会议记录、党员会议记录、村(居)民代表会议记录和处置方案建议报镇“三资”中心审批后,方可签订正式合同,合同签订后报镇“三资”中心存档。
对估价在2万元以上或承包期限在3年以上的,该区规定全部要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
招标程序: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上报各类会议记录,拟订初步处置方案和标的,所有会议记录报镇“三资”中心预审并由镇政府批准后,再进行招投标。
“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加强农村资金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群众利益,另一方面是从源头上保护干部。”徐彦表示,从明年起我市有望在全市推开村级资金管理网络平台,在对资金管理基础上,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监督方式,逐步提高农村资金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