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童年是一个方形的盒子,“稻壕”二字足以占据一角。
稻壕,水稻种植之壕沟也。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地下水位浅,家乡几乎一半的土地是洼地。为了在洼地里种植庄稼,先辈们挖了一畦畦的稻壕,上种小麦玉米大豆,下种水稻。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充分利用了水土资源。想当年,家乡的土地被无数横的、竖的、直的、斜的、曲里拐弯的稻壕割据成条条块块,稻壕恰似条块之间纵横的阡陌。春种秋收的水稻香、甜、粘、富有营养——佃庄大米起源就在于此。
对于童年的我来说,纵横交错的稻壕,是游乐园,是童话之乡。每年一过春节,我们就开始期待,期待着春天到来,期待着天气转暖,期待着到稻壕里戏耍游玩摸鱼逮虾。那种期待叫人难耐。
终于到了阳春三月。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先知春水冷暖的远不止鸭子。田螺、鲫鱼、老鳖、螃蟹等,也是先知先觉的家伙。它们早早地醒来,不知从什么地方齐聚在稻壕里,等着我们的光临。
稻壕里最容易逮到的是田螺和小虾,其次是鲫鱼。每天傍晚回家,篮子里多半都是这些。要逮到黑鱼、老鳖,那得靠运气。黑鱼,碰到过很多次,就是没逮住过一条。套用一句电影台词:不是我无能,而是黑鱼太狡猾了。老鳖,我倒是逮住过几只,都卖了大价钱!
我摸鳖逮鱼,作为家中补贴,父母权当路上捡到了三角两毛,高兴一阵也就过去了。有些人家可就不一样了,他们把此当作青黄不接时候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
稻壕,不仅给我们提供水中的乐趣,还在无声无息地优化着我们的环境。有稻壕,就有水。有水,就有水草,有芦苇,有大片大片的芦苇荡。
芦苇荡里,有兔子、刺猬等小动物,但更多的是鸟类。光听声音就知道,里边的鸟类不下七八种。鸟在芦苇荡里,无忧无虑,欢快地歌唱。在春天的芦苇荡里徜徉,那真是其乐无穷:碧绿的野芹菜,苗条的黄瓜苗,一窝新鲜的鸟蛋,甚至一条菜花蛇会突然出现在你面前!
如今,稻壕不见了,芦苇荡不见了,这缘于地下水位的降低。现在,无论是走在回老家的路上还是别处,如果看到有抽水机哗哗地从机井里往外抽水,我就一阵气恼。家里,单位里,自己不仅节约用水,而且只要看到有谁浪费水,就禁不住想上前阻拦,甚至跟人干架都在所不惜。因为,我想,如果人们都节约用水,将来稻壕纵横、稻花飘香芦苇荡漾的美景就会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