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漫步洛水长堤,一丛丛亭亭玉立的绿竹映入眼帘。在这千株铩羽、万木萧森的严冬,修竹依然葱茏,心中敬慕之情顿生。
竹与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又同梅、兰、菊唤作“四君子”。兰以淡雅清逸著称,但畏寒怯冷。梅、菊虽凌雪傲霜,却不能四季常青。
竹子不择肥壤,不弃贫瘠,“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它的品行与节操,为历代炎黄子孙所仰慕。人们爱竹、种竹、咏竹、画竹,形成了广博丰厚的“竹文化”。
爱竹者,当首推东坡先生,他曾高调提出:“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其次,就是陆游了,他在《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中写道:“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宋朝时,“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成为人们神往的境界。
咏竹之盛,代不乏人。诗经中就有咏竹的诗:“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唐朝时,洛阳才子刘禹锡在《庭竹》一诗中写道:“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诗仙李白也赞美竹:“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宋代文同说竹:“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在历代众多的咏竹诗词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叶剑英元帅在国家遭受自然灾害时期,所写的一首《题画竹》诗:“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花落有余香,竹死不改节。”竹的凌寒、柔韧、坚贞、虚心、明节的君子之风,对中华儿女品行节操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河洛人民注重品格,崇尚气节,在外族入侵的危难之秋尤为突显。出生于中原大地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原在洛阳从事秘密革命工作,后到东北担任抗日联军总指挥。在敌人经济封锁、政治诱降、悬赏缉捕的困境之中坚持抗战。为国捐躯后,残忍的日本侵略者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发现其肠胃里只有树皮、草根、棉絮,没有一粒粮食。
“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竹子的高风亮节,如血液般在中华民族的脉管里流淌。今天,家乡人民怀揣梦想,革故鼎新,所展示的精神风貌,如洛浦丛丛绿竹一样,凌寒勃发、凝绿吐翠、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