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雪龙”号1月4日电
(记者
张建松)在成功完成对俄罗斯船52名被困人员的援救行动后,“雪龙”号3日在撤离自身所处的这片密集浮冰区时却被冰山“强行挽留”。虽然暂时受困于南极浮冰区,“雪龙”号上全体科考队队员和船员还是深切感受到了一股来自祖国的强大“暖流”。目前“雪龙”号全体人员和船只安全,正在国家海洋局的指挥下积极寻求脱困。
“雪龙”号受阻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相继做出重要指示。4日上午,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已经及时传达到每一位科考队员,全体队员备受鼓舞,精神振奋。
“雪龙”号正受困于南纬66度39分、东经144度25分的密集浮冰区,部分浮冰厚达3米至4米,距离最近的清水区约21公里。船上101人全员安全,物资补给充足。为保证船舶安全,“雪龙”号在浮冰中开辟了一条长约1公里的“破冰跑道”,等待天气条件有利时一举破冰突围。
记者看到,“雪龙”号船头方向密集浮冰中有一座小冰山,其位置多日没有改变。但3日在“雪龙”号右舷出现的一座平顶大冰山,4日已漂移到船的右前方,逐渐远去。而在“雪龙”号的右后方,一座更大的冰山正在缓慢靠近。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右舷的这片密集浮冰区好像一条‘冰流河’,河水中‘冰流湍急’,浮冰和冰山漂移速度很快。”“雪龙”号船长王建忠说,“‘雪龙’号好像在‘冰流河’的岸边,只要穿过这条‘冰流河’,突破大约2海里最为厚重的浮冰带,就能突围出去。但何时过‘河’,时机选择十分重要。”
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领队刘顺林说,根据气象预报,6日至7日有一个热带高压将影响这片海域,有可能带来“雪龙”号期盼的西风,将密集的浮冰吹得松散一些,给“雪龙”号的突围打开一扇“窗口”,考察队已经制订了多套突围方案和应急预案。
为了使“雪龙”号早日摆脱困境,国家海洋局4日成立了以局长刘赐贵为组长的脱困应急小组,24小时与“雪龙”号保持联系,及时分析研判冰情,研讨应对措施。同时,“雪龙”号也在加强对海冰、冰山、潮汐变化等的监测工作,结合国内外发来的相关信息进行研判。
国家海洋局:全力组织救援脱困
据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 (记者
罗沙)记者4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国家海洋局已专门成立“雪龙”号脱困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研究脱困措施,全力组织“雪龙”号救援脱困工作。目前“雪龙”号上食品和燃料充裕,人员状态良好,正在等待突围时机。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要进入最高级别应对状态,加强与前方的联络沟通,积极搜集气象资料,加强研判与分析,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介绍,由于现场冰情复杂,预计“雪龙”号将主要依靠自身能力脱困。目前国内各方面正在对相关海域的气象进行严密监测,同时收集海冰状况以及天气历史资料,为船只脱困提供支持配合。
“如果出现极端情况,船只面临长期被困状况,那就把人接出来,让船舶在冰区越冬。船上的燃料和食品充足,支持下去不成问题。”曲探宙说,“但那种情况是百年不遇的,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小。”
美破冰船受命救援中俄科考船
据新华社悉尼1月5日电 (记者
赵小娜)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5日早发表最新声明说,该局已要求美国海岸警卫队“北极星”号破冰船前往南极联邦湾,协助救援遭受浮冰围困的中俄两艘科考船。
据悉,“北极星”号去年12月初已在前往南极途中,目前正停靠在悉尼港口。澳海事局声明说,“北极星”号已接受澳海事局请求,将于5日从悉尼出发,前往出事海域。澳海事局预计,根据天气和冰面情况,“北极星”号将在7天内抵达出事海域,协助救援。
“北极星”号前往南极的原定任务是在麦克默多湾开辟出一条运输通道,便于补给船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科学研究站运送食物、燃料等。澳海事局表示,“北极星”号将在本次营救工作结束后,恢复执行原定任务。
“雪龙”号船上部分科考项目照常进行
据新华社“雪龙”号1月5日电 (记者
张建松)一望无际的密集浮冰暂时阻挡了“雪龙”号的前进步伐,却挡不住船上科考队队员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在“雪龙”号积极设法摆脱困境的同时,船上部分科学考察项目正在照常进行。
5日,“雪龙”号所在的海域风雪交加、寒风呼啸,船上甲板很滑,极其难走。像往日一样,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高金耀研究员从船头实验室小心翼翼地穿过长长的甲板,来到船尾的风廓仪平台上。在那里,他安装了一种可以测量地磁场数值大小和指示方向的“三分量地磁仪”。每天,他都去检查仪器运转情况和记录的数据。
由于“雪龙”号所在的这片海域与南磁极相距不远,连日来,“三分量地磁仪”得以在南磁极附近长时间、密集地进行观测,收集了大量观测数据,对高金耀来说这是一个“意外收获”。
“目前,仪器上记录的地磁场水平分量越来越小,垂直分量越来越大,这说明我们距离南磁极已经很近了。”他说,“由于南磁极漂移很快,这些数据十分宝贵,是我们今后研究南磁极漂移情况、了解南磁极附近海底构造、建立全球地磁场模型的第一手资料。”
在“雪龙”号科研管理平台上,实验员肖永琦也一如既往,协助大洋队的科考队队员们利用各类仪器,抓紧时间采集这一海域的海洋物理、化学、浮冰等各类数据。我国船舶第一次在这一海域航行,各类数据都是空白。
此外,“雪龙”号上还有许多承担其他科考任务的队员,他们也纷纷对周围的浮冰和冰山进行监测。由于“雪龙”号船头的一座冰山过于靠近,船上雷达无法扫视,承担地质调查科考任务的陈虹利用地质考察中的激光测距仪24小时进行监视。来自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韩惠军则利用观测地形和地物的全站仪,随时观测远方冰山的位移和速率,及时将数据提供给考察队。
图① 1月4日晚,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队员陈虹在用激光测距仪监测船头冰山
图② 这是美国海岸警卫队“北极星”号破冰船停靠在西雅图的资料照片(2010年3月10日摄)
图③ 1月5日,“雪龙”号上的科考队队员在进行兵乓球比赛
(图片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