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2版:文 体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银幕上的中国好声音真要渐行渐远?
河南女篮披上“洛阳”战袍
曼联近13年来首遭三连败
理科成绩好坏 基因决定近六成
用手机,这些不再是“必选动作”
科技史上的今天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1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银幕上的中国好声音真要渐行渐远?
——三问译制片前途和命运
著名电影配音表演艺术家李梓
《加里森敢死队》 海报
    《简·爱》海报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中最经典的汉译台词,今天被用来追问中国译制片的前途和命运再合适不过了。

    5日,“永远的叶塞尼亚”、电影配音表演艺术家李梓在上海与世长辞,文艺界人士、电影爱好者感慨万千:译制片的巅峰时代真的过去了吗?老一辈配音演员后继有人吗?银幕上的“中国好声音”真的要渐行渐远了吗?

    1 一问:巅峰时代难再续?

    中国译制片初创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当时,大光明等影院率先采用了名为“译意风”的同声传译方式译制影片对白。1949年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时,译制片组(又称翻译片组)只有几名工作人员,这个组就是1957年成立的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雏形。半个多世纪中,上译厂曾推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王子复仇记》《巴黎圣母院》《简·爱》《叶塞尼亚》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译制作品,累计译制了49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部故事片。

    如今,由于中国观众的外语水平日增,“原版+字幕”的电影放映模式盛行,有人认为译制片已经“走到尽头”,也有人感叹译制片的巅峰时代难以再续。

    不过,在配音导演和演员们看来,也不尽然。著名译制片导演、老一辈配音演员苏秀曾说,昔日译制片的繁盛有其特殊原因,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情况下,译制人员起了“桥梁”的作用。而今,一般的语言障碍开始消解,译制片看上去是“好景不再”,但国与国、人民与人民之间跨文化沟通的需求依然存在,译制片的价值不可低估。

    2 二问:后继真的乏人吗?

    当年,邱岳峰、李梓搭档的《简·爱》被奉为“配音教科书”,孙道临配音的王子哈姆雷特令人荡气回肠,如今人们还不时怀念起尚华、毕克、胡庆汉等老一辈配音表演艺术家。每每巨星陨落时,影迷都不禁慨叹配音界后继乏人。

    其实,以80后为主的中国配音新生代已经悄然崛起。

    曾七度为《哈利·波特》系列配音的吴磊,出生于1982年,在网上拥有固定的粉丝群体。在新浪微博里,谈论吴磊与译制片、配音的微博有21000多条。

    仅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一家,近年就培育了吴磊、翟巍、詹佳、张拯等一批活跃于译制领域的青年中坚力量。影评人士认为,新生代与老一辈的最大区别是,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海外留学、环球旅行等来增长见识,由他们翻译、制作、配音、校对的电影产品,其水准有可能再上新台阶,而且年轻一代的偶像指数正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稳步增长。

    3 三问:银幕“好声音”如何永流传?

    今天,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从事进口片译制的队伍不仅有上译厂,还有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团队、中影集团译制团队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团队等。

    鲜为人知的是,近年中国译制片领域也在悄然发生变革,从原先被动地接受进口片译制任务,向主动制造声音产品,做大、做强“声音产业”演变。以国产动画大片的配音过程为例,正在从原先“先有画、后有声”的模式,向“画与声相互递进、补充”的模式演进。上译厂还预测,未来中国经典影片走出国门时,也可能直接配备多语种的声音表演,译制片的概念很可能被重新定义,其产业更是大有可为。

    至于如何将邱岳峰、李梓等银幕“好声音”传承下去,苏秀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她在《余音袅袅——我的配音生涯》有声读物中指出,如果没有上译厂首任厂长陈叙一等创造性地制定出“剧本翻译要有味,演员配音要有神”“忠实原片”“专业技巧与文化修养相结合”等译制领域的高标准,过去半个世纪也就很难“出戏,出人”。

    而今,中国进口影片种类日趋丰富、电影市场日益繁荣,中国译制领域的各路军团也都在摩拳擦掌,人们期待中国译制片人对艺术的那份执着精神与银幕“好声音”一起能永远流传下去。

    (据新华社上海1月6日专电)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