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一生有9个子女,简单介绍一下,便可牵出一串熠熠生辉的履历:梁思顺,《艺蘅馆词选》编者;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由此足见梁启超及其家族在中国近代史、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父亲,梁启超亦可称得上教育有方。
长女梁思顺是梁启超的儿女中,唯一在故乡出生的,当时梁启超才20岁。8年后,当梁思成出生时,这一家人已经在日本了。再看看梁启超其他儿女的出生地,分别在澳门、上海和北京。
父亲和儿女们聚少离多。特别是从1923年到1929年,梁启超生命的最后5年时间,共有5个子女在海外。因此,他们之间有大量的通信。
在《梁启超年谱长编》里,最生动的文字莫过于梁启超给儿女写的信。在偶尔板起脸孔扮演一下父亲角色之余,他更是一个爱极了跟孩子玩耍的老顽童,跟不在家的孩子们分享各种家长里短和生活体验,例如“昨天生病很难受”“今天嘴馋去吃腊味饭结果拉肚子了”之类,让人读来饶有趣味。在给梁思成的信中,梁启超更是颇为得意地说:“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
不难发现,梁启超的儿女多为技术型人才,这是因为他对儿女的教育问题有着自己的安排。女儿思庄入大学两年后,该选专业了,父亲的信也到了:“我想你们兄弟姐妹,至今还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很是我们家里的憾事,不知道你性情到底近这方面不?我很想你以生物学为主科,因为它是现代最进步的自然科学,而且以哲学社会学为主要基础,极有趣而不粗重的工作,于女孩子极为合宜,学回来后本国的生物随在可以采集试验,容易有新发明。截至今日,中国女子还没有人学这门(男子也很少),你来做一个‘先登者’不好吗?”
他的高明之处还表现在,发现子女对自己规划的路不感兴趣——比如思庄原来对生物学提不起兴趣来,生物学教授教得又不好——会立刻改变自己的说法:“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适,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梁启超对儿女的教育,如他的处事风格一般“善变”。但是,最“善变”的还是那个变化莫测的转折时代。彼时,学者们的任务,只能是远离争论、回归技术。这也是梁启超儿女们多成为技术型人才的又一背景。(摘自《徐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