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县志洛阳城池图(资料图片) |
|
驿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周南驿作为河洛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存,见证了河洛大地曾经的辉煌和繁荣。
1929年编的《河南新志》在《邮政》篇开首就讲:“成周之时,置邮驿以传命,而朝廷政令藉以达乎四境。历世相延,无不注重于驿政。”看来,驿站源于洛阳。
驿站传达政令,也接待出行的官员。据说,洛阳的周南驿住过君王。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慈禧与光绪帝躲避八国联军逃到西安,返回北京时,路过洛阳,就驻跸周南驿。
1989年出版的《洛阳市老城区志》记载:“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四月,裁改驿站。”遗憾的是,仅仅百余年,周南驿就迅速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记忆。现在,周南驿的遗址在什么地方都不甚清楚,缺乏权威解读。
有影响力的是李建虎先生在《老洛阳·古址遗迹》一书中的介绍。李文中说,据其前辈记述:“河南府驿站,位于洛阳市老城南大街中段路东,其规模巨大,东至御路街,南到三复街,北达鼎新街,中间有三连胡同,胡同东是生活院,西为客房。大门在南大街,由正房大院、偏房院、车马院、花园、生活院组成,占地数十亩。”清末,河南府通了火车,设立了文报局,驿道失去优势,废除了驿站,1904年将其东、南、北面卖给百姓建民居,后来镇嵩军团长武庭麟,商贾张家、聂家等购地建起宅院。1939年1月,日本飞机轰炸洛阳,3枚炸弹将驿站残存建筑炸毁。
李文记述详细,十分可贵,但笔者一直生活在这一地区,对此记载颇有疑问。
现存老城是金朝在隋唐城遗址一隅建成的。文史专家苏健先生在《洛阳古都史》中记述其是“一座周围不到九里的小城”。明清时期,洛阳早已经失去都城地位,除福王府畸形繁丽外,可谓城小人少,公务应该不会繁忙。一个仅仅是接待官员、传递公文的驿站不会占据那么大的面积。
前些年,我去江苏省高邮市参观过盂城驿,那是全国保存规模最大的驿站,位于经济大动脉京杭运河的边上,蒲松龄记载其“高邮当水陆之道,南北差使势若云集”,也不过两三处院落,最鼎盛时期有房百余间。
另外,看看这一范围内的老建筑,问问街上的老年人,就知道此说难真。鼎新街偏西头路南17号开小卖部的老人高焜耀,1932年生,已年逾八旬。老人家介绍,几家邻里的老宅都是南北向结构,向南通到三复街。西邻张祥发家的院子五间头宽,北门在鼎新街,南门在三复街。高焜耀幼时见的张宅就是老建筑。笔者实地探看,张宅老建筑中间,五间头的过厅楼房和一处厦房尚存。李文中说周南驿大门在南大街,院落当为东西向结构,与实际南北向的院落矛盾。
高焜耀老人说,南大街上都是商铺,没有听说过有驿站。笔者从张祥发家门口走到南大街仅仅六七十步距离,也确实安排不下“规模宏大”的周南驿。
李文配的有驿站会客厅的照片,但十分清晰,不像老旧照片,当时洛阳也难有那么多时髦的吊灯。驿站裁停后的1920年,照临电厂建成于今五股路一带,老城始有电灯,不知照片何来。
最重要的是,乾隆年间龚崧林修的《洛阳县志》中,城池图清晰地绘出了周南驿的位置,处在府文庙之南,与东边的四眼井处于同一条线上,这应该是如今中和巷北头一带。而李文所说的位置在府文庙正西或西北方,显然不符。
中和巷北头路西如今还保存着一处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落,由5所院子组成。其中,6号、8号、10号院是一模一样的三间头宽四进深大院,10号院后院有个小型花园,12号院是五间头四进大院,14号院是个空院子。
这倒是一般较大驿站的规模。在这挤挤挨挨的城里边留下一处空院子,当是安置驿马所用。如果两宫当年住在这里的话,去文庙祭孔十分方便,出门就是;去十字街游览市容,需要经过御路街或三复街。御路街上80岁的王家老太太介绍,她听对门任奶奶说过跪在街上迎驾的老事。
猜想一下:12号院最宽,五间头,安顿两宫。随驾重臣分别住在6号、8号、10号院,车马停放在14号空院。
两宫驻跸周南驿,当时群众是不会太清楚的。如果大力宣扬的话,刺客生事,洛阳接待官员是要掉脑袋的。两宫走后,官员记事、史书、地方志才会记下两宫行踪。而一般百姓,关注的是官府衙门、王府官宅、庙宇祠堂,对官方驿站不关痛痒,并不留意,街谈巷议最多的只是两宫的仪仗排场。这也是周南驿迅速淡出人们视野的重要原因。
当年笔者的爷爷买下中和巷6号(带偏院)、12号、14号院和文庙对面的大车门院。近年常有人捧着志书访古,来中和巷这里寻找周南驿,进到寇家院里给老旧房屋拍照。笔者的老爸今年八十有五,遗憾的是,没有从爷爷处了解过“寇家大院”与周南驿的关联信息,无法给访客确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