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民俗民风
中国农民第一桥
洛浦晨光
品味“道”“德”
年 轻
古诗词中品梅香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1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民俗民风
    民俗民风,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人居其地,积习成性,渐渐形成当地独特的民俗民风。首先,不同的自然环境,是民俗形成的重要因素。《风俗通义·序》云:“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寒暑有别,山水各异,应顺自然,适者生存,民俗民风是对生存环境的迎合亲近;为了生存发展,造就了居民对环境的应对心理和顺势的生活习惯。

    于是,不同的风土人情、奇风异俗,形成了一幅幅不同的风俗画卷。民俗民风,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诗经》中提及的十五国风,就是当时不同地域民俗民风的反映和记录。《荀子·儒效》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风俗,是日久形成的风尚习俗。所以,《说文解字》说:“俗,习也。”风俗,是习惯的积淀。由于习惯心理的不同,出现了各自不同的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生活习惯、信仰禁忌,这也正是民俗民风独特的精神现象;民俗民风,还呈现为民居、饮食、服饰、工艺等物质因素。民俗民风,是不同群体的文化现象,是社会风貌的窗口。

    民俗民风是百姓的生活习惯,因此,民俗民风不仅是礼乐教化的广阔天地和强大载体,更是伦理道德最滋润的成长土壤。周公极力主张以礼正俗,以礼乐精神规范民俗。同时,周公还主张礼乐教化的通俗性,要“平易近民”。民俗民风,自在民间,是礼乐引导人心最便捷的途径。

    《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对周公简政亲民、教化通俗的主张,表达了强烈的认同。司马迁说:“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只有平易亲民,方能礼行之于上,化而为风;民习之于下,变而为俗;使礼乐的伦理精神,成为民俗民风的灵魂。风过草偃,使美好的绿色生命得以蓬勃生长。

    司马迁在《史记·乐记》中进一步阐释,以礼乐文化整顿民俗民风,对社会管理有重大作用。《史记·乐记》云,礼行天下,“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乐以情感人,劝善民心。“故乐行则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发挥礼乐文化的教化作用,移风易俗,社会方能进入和谐安宁的美好境界。

    风俗是社会的管理力量,所以风俗自身更有待管理,为风俗聚美聚德,去恶去邪,这是民俗规范的根本。《诗经·周南·关雎序》云:“美教化,移风俗。”开宗明义,宣扬以礼乐教化改善民俗。《周礼·大司徒》也指出:“以俗教安,则民不偷。”执礼崇德的民俗,教人和平恭敬,百姓方能不苟且败德。

    我国传统的主体文化,都十分重视民俗民风在社会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儒家一直倡导“化民成俗”,将礼仪化为民俗。道家也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应顺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形成和谐的民俗民风。在他们看来,社会管理不能全靠权力,构建公序良俗,是人心管理的坦途。礼于俗,渐臻为一体,古人期待“礼俗之界,至难划分”,这是以教化美风俗的理想境界。

    长期积习的风俗,已成众人日常行事的习惯,所以,习俗改变也难,有些分明是陋习歪风,竟也难改。梳长辫、缠小足,辛亥革命为此付出了长期的努力,依然有人留长辫、缠小足,可见移风易俗的不易。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变化,国内外交流的频繁,我们现在面临的,却是本土的民俗文化正处在被淡忘的尴尬境地。如作为民俗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在年青一代中,渐被冷落。特别是这些节日蕴含的文化精神、华夏儿女的生命追求和感情寄托,更被漠视。

    如春节,是民俗的第一个节日,为迎接新春,从祭灶到除夕,是除尘的日子,掸蛛网、擦门窗、拆被褥、洗家具……这是年终大扫除,多好的风俗!“尘”与“陈”谐音,除尘也就是“除陈迎新”,又含吉祥祝福之意。迎新年,家家剪窗花、挂年画、贴春联,“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祝福发财,合家团聚。春节为伦理亲情搭建了平台,春节是人伦的颂歌。直到元宵灯节,火树银花,把人们的喜悦心情推上了顶峰,春节是狂欢的节日。

    又如清明,是民间敬重的祭祖扫墓节日,清明集中表达了华夏民族礼敬先人的伦理崇尚、饮水思源的感恩美德。清明又是祝福生命茁壮成长的节日,清明时节,是大自然最美丽的时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又有许多健身活动,放风筝,荡秋千,人们不辜负大自然多情的馈赠。因此,清明踏青,走向野外,走向自然。

    又如端午,细草摇风,小荷擎雨,五月仲夏渐热,阴雨潮湿,瘟疫滋生,是一个防疫的节日。细看端午的饮食佩饰,无一不与防疫有关,门悬艾草菖蒲,驱瘟避邪;雄黄入酒,饮以解毒。有些地方,还用雄黄涂饰儿童耳鼻,额上大书“王”字,祝福儿童健康成长。

    又如重阳,橘红橙黄,秋高气爽,是收获的节日。登高,是重阳节的重大活动,王维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邀友登高,遥望故乡,重阳是思亲的节日。

    当然,重阳时节,清秋逝去,严寒将至,人生易老,夕阳在望。重阳难免萌发悲秋人老的感伤。为消除感伤情绪,重阳节又成敬老的节日,祝福老人快乐,祝福老人长寿……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心理的凝聚,为增强民族的认同感,为塑造民族的人文品格,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对传统节日的人文精神要倍加珍惜,勿使其失落。

    我们对各地的民俗都要敬重,因为它已成群体心理,特别是不同地区民俗所表达的禁忌,外人理应格外关注,不容冒犯。禁忌,是为了避免招致惩罚和灾难,事关重大。《礼记》倡导“入国问礼”,就是为了避免冒犯当地的民俗心理。《淮南子·齐俗训》云:“入其国者从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讳。”这是做人的道德修养。从其俗,避其讳,这正是礼乐文化以礼待人的处世原则,不容忽视,不容轻慢,友好从尊重起步。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