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让优秀学生期末免考,是一些小学为学生减负探索的一条新路,被许多教育工作者称为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近日,我市一小学推行的“优等生免试制”在获褒奖的同时也遭到质疑。记者了解到,许多家长对“优等生免试制”比较陌生,同时推行该制度会让孩子因无法得到明确的“分数”,而令人疑虑。
1 【背景】素质教育改革
催生小学“免试制”
涧西区中信小学是我市较早推行“优等生免试制”的学校,从1997年起,已有17年了。该校校长张铁鸿是这一制度的最早实施者之一。
1997年前后,全国提出“素质教育”这一口号,给张铁鸿带来启示——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如何能让小学这一基础教育机构在素质教育上有更好的探索?
“我们借鉴上海的经验,试行‘优等生免试制’。”张铁鸿介绍,中信小学推行的“优等生免试制”,是每学期末从各班内选出成绩及其他方面相对优秀的学生,不用参加期末考试。这一制度的目的,并非不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是把重点放在学生平时的表现上,如思想品德、遵守纪律、热心公益等。
“我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孩子在小学阶段只要能够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对学习保持一种兴趣,能够与同学们开心地相处就可以了。”张铁鸿认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和家长不应以分数论高低,而应该侧重于对其爱好、特长、习惯、兴趣等方面的培养,这也是他们推行免试制度的初衷。
2 【评选】想当免试生须“过五关斩六将”
究竟什么样的学生能成为免试生,这在中信小学有着严格的评选程序。
本学期,该校共评选出43名免试生。五年级二班的赵鹏远和张尚玥双双被评为免试生,并被授予“免试生”荣誉证书。这两个孩子不但平时学习成绩出众,而且品德良好、身心健康、素质全面。
免试生的评选,重担主要在教师。哪个孩子平时学习努力、成绩良好、乐于助人、特长发挥明显等,其学科教师心里有杆秤。在临近期末考试时,由语文、数学、英语三名教师共同研究确定免试生人选,并由班委会通过,最后确定入选者。
被评为免试生的学生,并非完全与考试无关,他们仍将在统一考试后获得相应试卷,在家中视情况进行“自考”,以明确自己的成绩。张尚玥告诉记者,其在家中“自考”的成绩为语文96分、数学95.5分。
“免试生”的荣誉不单属于学生,家长也有份。学生在获得“免试生”荣誉证书的同时,其家长也会获得学校颁发的荣誉证书——教子有方好家长。中信小学之所以给予学生家长这一荣誉,其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
“免试生的评选看似苛刻,却是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评价。”张铁鸿说,这种评价方式,是对过去以分数论高低的“一条腿走路”评价模式的改变。
3 【质疑】“减负”还是变相“加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孩子们普遍对这种“免试”制度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平时不努力肯定得不到免试资格”“这是一种荣誉”。与此同时,也有人对优等生享受免试这一“待遇”持怀疑态度。
一名学生家长坦言,即便孩子平时在学校表现不错,但还是愿意看到期末考试的分数,没分,家长心里没底。有家长说,小学生免试可以理解,但长此以往如何能适应初中、高中的各类考试?也有家长认为,一些学习成绩较差或进步不明显的学生,会因没有获评“免试生”而受到打击,对孩子成长不利。还有一些家长的想法则很现实:孩子以后要面临升学压力,必须多积累考试经验,免考是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西工区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表示,“优等生免试制”的提出,在早期的作用是明显的,而在我国全面实施教育制度改革的今天,其价值并不是很大。这名校长将高考的功能定义为“选拔”,中考为“监测”,而小学则为“反馈”。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只起到向家长或老师反馈的作用,小学利用考试这一形式对学生进行监测或选拔,实则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在全面为学生减负的今天,免试可能会成为变相加压。”这名校长说。
4 【专家】探索值得提倡,配套制度应完善
洛阳师范学院教授、教育专家孟宪乐认为,一些家长对优等生免试制提出质疑不无道理,但这一制度无疑是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和减轻学生负担的有益探索。
孟宪乐表示,小学实行免试制度,在我国南方较发达地区早有探索。考试,是对知识水平的一种鉴定方法。其实,免试也是考试的一种形式,与常规考试形式不同的是,免试鉴定的并不是学生的最终卷面分数,而是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的鉴定,起码孩子们不再为最终的分数而担心,从这一点看,起到了一定的减负作用。
在“谈考色变”的今天,免试是一种较为积极的探索,免试生评选标准的制定以及其导向性的正确与否,是这一探索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免试生的评选更科学、更合理、更透明,其重要路径就是配套制度的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是,免试生制度也给学校和教师带来无形压力,如何评判一个学生平时的表现,如何让一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得更明显,是教师应该研究并具有的能力。如果因为各方原因而导致对“平时注重学习”这一过程进行鉴定出现偏差,免试制度实施的结果将适得其反。
孟宪乐同时表示,免试生的评选不应仅限于优等生。实施免试制度的初衷,应该是以激励为目的的多元化学生评价,在对优等生进行免试的同时,还可考虑将范围扩大到进步较快学生甚至是差等生。
“教育评价是一种杠杆,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我认为,如果配套制度完善、导向正确、覆盖面再广一些,免试生制度这一多元化评价方式将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孟宪乐说。 本报记者 李三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