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洛阳·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伊滨区4位老人写出30万字村志
民警找“关键” 教您防诈骗
烧伤男童今日接受首次植皮手术
快递要过年 买枣要赶早
好来历新疆大枣名录
节前租车市场升温 价格上涨门槛提高
示范区创建标准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4 年 1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历经三年 六易其稿
伊滨区4位老人写出30万字村志
刘松照老人
    核心提示

    在伊滨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有着“石刻之乡”的诸葛镇刘井村作为首批拆迁安置试点村,于去年9月开始整村搬迁。如今,该村村民已搬进宽敞舒适的福民嘉苑安置小区。

    为记录村庄千余年盛衰变迁、风俗习惯,刘井村4位老人历经三年、六易其稿,编写出30万字的《刘井村志》,鲜活再现消失村庄里的陈年旧事……

    1 村子整体搬迁,让老人有了写村志的想法

    昨日上午,记者赶到诸葛镇刘井村,见到了《刘井村志》的主编兼执笔刘松照。64岁的他曾任刘井村党支部书记,退休后来到市区的女儿家居住。

    2010年年底,刘松照听到社区搬迁安置的消息后,既欢喜又难过。欢喜的是,随着伊滨区的建设,村民生活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但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即将被高楼所取代,他心头涌起一阵酸楚。

    “从西汉至今,我们村已有千年历史,石刻远近闻名。为让后人知道刘井村的历史,我决定编写村志。”刘松照摸着手中散发着墨香的《刘井村志》,视若珍宝。

    刘松照的想法得到本村退休老干部刘新中、刘军和老教师刘学敏等人的大力支持。刘新中87岁、刘军81岁、刘学敏51岁,他们大多身体不好,凭着对故土的眷恋,2011年新年过后,四人开始了艰苦的编写历程。

    2 打了2000多个电话,30万字手稿成篇

    《刘井村志》为16开本,30余万字,采取述、记、传、图、表、录等形式,记述了刘井村从西汉时期村落形成到2013年11月间的大事,包括村名变迁、建制沿革、环境资源、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文物古迹、重要人物及风土民俗等,并配精美插图百余幅,其中不少为珍贵的历史照片。

    “太不容易了!”刘松照说,为了这本书,他打了2000多个电话,咨询了100多个人。

    由于村里早些年没有留意存档,搜集资料的过程尤为艰辛。基础性材料分为三类,一是档案;二是口述、没有文字说明的照片等;三是传说。“初稿”不“挑肥拣瘦”,把能搜集到的资料尽可能保存。

    为确保村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刘松照多次到市图书馆查阅资料。为弄清每个历史细节,他找村里老人聊天,走访老党员,满脑子都是村志。

    刘松照坦言,他曾想过放弃。家人也常埋怨他,“每天花费那么多精力弄这干啥”。但看着安置小区的楼房一天天“长高”,热情一次又一次被点燃,“做了就一定要做成”。

    因为不懂电脑,他们就手写,2011年年底,30万字的初稿终于写出来了,他们兴奋地拿着厚厚的稿子找人打印,结果纠正错别字就花了3个月……

    3 留住村庄文化记忆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省、市、县三级每20年要修一次志,但对编修乡(镇、办事处)村志并未提出明确要求,因此我市多数村庄都没有村志,很多宝贵的村史资料只存在于老人们的记忆和口口相传中。

    比如,刘井是远近闻名的“石刻之乡”,运刀舞笔声名远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刘井人个个爱石活,家家雕,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形态各异的石刻。

    《刘井村志》对该村石刻历史进行了详细梳理,记录该村石刻艺人的辛酸苦辣和逸闻趣事,探寻石刻的起源:从1000多年前的北魏及隋唐时起,龙门石窟修凿时就曾留下刘井先祖的足迹。

    刘松照说,村子搬迁了,文化要留存。他们做的,不仅仅是记录一个村子的历史变迁,更重要的是要留住村子的文化记忆。

    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市经济迅速发展,很多村庄都具备编修村志的条件,也有不少村庄掀起编修村志的热潮。《刘井村志》资料翔实,源于史籍、村民族谱、碑石、档案、老人口述及亲见亲闻,做到客观、全面和真实。它结束了该村无完整历史档案的现状,也为我市地方史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本报记者 常书香 实习生 石玲玲 通讯员 倪俭康 文/图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