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都新命
(上接01版)“一拖展览馆”中,一幅脖子上围着毛巾、满脸灿烂笑容的年轻女驾驶员年画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
在这些大型国企的带动下,洛阳经济水涨船高,成为河南省的绝对龙头,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一半。“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60%的经济是洛阳贡献的,GDP洛阳比郑州高,人均收入洛阳是六类地区,郑州是五类地区。”洛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萧毅说。
为什么国家将这么多大型国企布局在洛阳?
洛阳位于中原腹地,号称“天下之中”,水陆交通发达,又背山带河,可据险而守。对于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配置经济资源,洛阳是最佳的中心位置。
“当时老洛阳的城市基础不错,而且区位优势明显。”河南科技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延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考虑调配资源和交通便利的优势,国家才将这里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
在国家战略布局之下,与西安一样,洛阳这座古都也被打上工业城市的烙印,成为新中国工业布局中一个重要的棋子。最早洛阳的大型国企大多是部属企业,厂长的级别比洛阳市的领导还高。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将近半个世纪中,洛阳的工业经济红火一片。1994年,中国评选工业500强企业,洛阳的大型国企基本全部入围——当时一拖排到70多名。
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曾经给洛阳带来荣耀的国企开始走下坡路,曾经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优势反而成为这个城市迈向新的发展方向的阻碍,洛阳维新,步履沉重。
成败国企
拥有千年古都与“共和国骄子”的双重身份,或许让洛阳人足够自豪,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也令洛阳在新的发展中迷失方向。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度红火的国有大企业开始出现大面积亏损,洛阳经济亮起“红灯”。在洛阳的经济结构中,工业占比达60%,其中重工业占工业比重更是高达86%。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石化等重型产业为主的发展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支撑了洛阳经济的发展,使其一度成为河南省的龙头,但随着郑州的经济崛起,洛阳老大的位置被取代。最初,还能称之为“郑洛争霸”的格局,随后迅速转变为洛阳只有防守之力。
对洛阳来说,可谓成也国企,败也国企。
在“一五”“二五”时期安排10个大工业项目之后,中央和地方都看到了洛阳工业偏重的问题,当时还特意布局了一些轻工业,一度建设了皮鞋厂、糖果厂、棉纺织厂等一批轻工企业。
“当时京广线以西是重工业,以东是轻工业。”高延军说,洛阳也曾试图发展轻工业。但这些轻工业并未兴起,反而在清理国有小企业时,都被消灭掉了。如此一来,洛阳的工业就朝着“重工业越来越重、轻工业越来越轻”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在“十五”时期,洛阳的产业结构调整就已经拿出了方案:当时提出“1648”工程,即在16个重点工业企业中选出48个具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项目予以扶持,以达到传统产业换代升级的目的。
萧毅认为,这个规划大方向是对的,但它只侧重工业结构调整中的产品结构调整,没有注重行业结构调整,更没有企业结构调整,只是浅尝辄止,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在国企没有完成调整改造的同时,洛阳的民营经济也长期得不到发展。
“在这种国企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洛阳的民营企业很多也只是为国有大厂配套服务,甚至一些民营企业老板也是从国企走出来的,受计划经济思维影响较深,创新思维不足。”高延军说。
萧毅认为,洛阳经济活力不足,是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而民营经济发展不起来,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老工业硬骨头也啃不动,更加剧了洛阳的活力不足困境。
城市形态的变迁
很多来到洛阳的人,都对于这个声名远扬的古都感到失望。高延军也不例外。2007年,他调到洛阳,却发现这座城市的名声与现实反差太大。虽然洛阳与西安并称东西二京,但洛阳饱经战火摧残,地表遗留的历史遗迹并不多,不像西安还保留着明城墙、钟鼓楼、大小雁塔等古建筑,这使得洛阳的历史文化特色看起来并不鲜明。
事实上,盛世时期,洛阳城之雄壮不输长安,隋唐洛阳城仿照长安城营造,二者规模相近。如今的洛阳城是在不到10年前才提出跨洛河发展、建设城市新区以拉大城市框架的,而隋唐时期洛河早已是洛阳的“城中河”。武则天时期,洛阳城又进行大规模建造,尤其是明堂、天堂等大型建筑的建造,更让这座神都显得雄壮。当时诗人宋之问这样描绘洛阳城的景象:“洛阳城关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在北魏,作为京师,洛阳城也不逊前代。当时北魏佛教兴盛,洛阳城中的永宁寺塔更是中国木结构塔中最高者,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记载,即使离洛阳百里也能看到这座高塔。
遗憾的是,这些建筑都没有留存下来。时至今日,洛阳最知名的几大历史遗迹也就是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而这些在当地专家看来,并不能反映洛阳的历史地位。
新中国将洛阳打造为工业大市,也从城市形态上改变了洛阳的面貌。在涧西区连片的国有企业分布在建设路边上,从铜加工厂、轴承厂到第一拖拉机厂,这片城区成为洛阳举足轻重的工业区。与西边的涧西区相对,东边的老城区则保留了老洛阳的基本面貌,这两片城区再加上西工区将洛河北岸土地占尽,构成了老工业城市洛阳的基本城市形态。
这种形态一直维持了几十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显落后。即便如此,这样的城市发展方向仍让洛阳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得以布局新产业与规划新城区。当时,洛河北岸都是老工业区和老城区,没有多少可开发空间,而洛河南岸大片土地为产业的集聚和新城的营造提供了土地保障,在洛阳“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新区50平方公里拿出30平方公里发展产业。洛阳的城市发展格局,也因此呈现这样的态势:围绕中心城区打造洛北城区、洛阳新区、偃师城区三大板块,同时发展吉利、新安、孟津、宜阳、伊川五个组团。
但值得一提的是,1300年前的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洛阳人口19万户近120万,而现在洛阳市区的人口也不过200多万。
重寻战略和产业定位
洛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其2013年经济增速降到不足7%,让很多人意想不到。
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洛阳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新上任半年的市委书记陈雪枫坦陈,洛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低位运行,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较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区域竞争力、影响力明显减弱。
如何重振洛阳?这在洛阳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关头,更显迫切。
中原经济区内,洛阳被定位为副中心城市,然而,在经济实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有人担心“这个副中心也名不副实”“如果不思改变,洛阳只会不断被边缘化”。
洛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萧毅认为,目前洛阳的困局在于老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增长点没有找到,洛阳经济发展的动力就会不断减弱。
对于洛阳来说,老的问题不仅包括老工业问题,也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如何盘活的问题。洛阳曾经对城市发展提出三个方向,即工业立市、旅游强市、科教兴市,但均未获得实质性突破。
工业方面,洛阳急需改造老工业,同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这些年来,老工业企业效益逐渐下降,很多企业被央企收购后,不但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反而倒退了。
如今,洛阳经济增长乏力,很大程度上是国企改革没有推行下去。而缺乏国企改革的市场活力,新的增长极没有培育起来,旧的产业基础又在滑坡,遂使洛阳陷入今天的尴尬境地。
对于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诟病也不少。面对丰富的资源,洛阳“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专家评价,祖先留下的东西很多,但似乎洛阳还没想好要向世界展示什么——这些年来,只是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老三样”。
影响洛阳发展的另一个隐性问题,是很多地方都存在的干部作风问题。
不过,影响洛阳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人们的观念,对千年帝都和共和国长子的怀念,使得很多洛阳人沉浸在对过往荣耀的回忆之中,看不清发展的道路,找不准城市的定位。
“洛阳就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把这两个搞好就行了。”萧毅表示,“就是要把工业和旅游做大做强,确实与洛阳的地位名副其实,有实力才说话算数,没有实力谁也看不起你。”
洛阳怎么了?
洛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表明,2013年,洛阳经济增速大幅下滑,预计全年增速不到7%,这比年初预计的11%增速目标相差近一半。这个速度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
洛阳是千年古都与老工业城市,一度有着千年帝都与共和国长子的优越感。中国有纪元的历史4200年,洛阳作为首都的时间就有1500年,这是其他城市没法比的。宋朝以后政治中心东移南下北迁,随着政治中心迁移,洛阳的地位开始变化。
在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做大、老工业转型遇挫以及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的背景下,这座古都的现代化发展显得步履维艰。
从繁华盛世的古代都城到陪都,再到普通的地级市,洛阳的变化非常微妙。这种变化背后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洛阳经济被迫减速
2012年,洛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编制的《洛阳蓝皮书》预测,2013年,洛阳经济增速为7%~9%,这与现实非常接近。
在洛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萧毅教授看来,洛阳GDP增速放缓与国家、省里不再唯GDP论的趋势有关,但国家是主动调整,洛阳一定程度上是“无奈之举,是被迫的”。
这个统计结果出来后,还是引发了一些议论——洛阳经济怎么了,问题出在哪儿?
萧毅曾是起草洛阳“十二五”规划的专家组组长,也参与编制了《洛阳蓝皮书》,对洛阳的发展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
萧毅分析,洛阳依靠的是五大主导产业,石化、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硅光伏、电力,发展后劲都相对乏力。
现在洛阳石化年产能800万吨,洛阳计划将产能扩展到1800万吨。这个项目真正产生更大的效益或许还得晚一些。
洛阳的装备制造业历史上在全国都很有名,20世纪90年代前期洛阳的大企业很红火。1994年中国第一次排工业500强,当时洛阳的大厂基本都在其中。洛阳一拖销售收入49亿元,排70多名,洛阳玻璃厂以19亿元排名200多位。“一五”时期,全国156项大工业项目6个在洛阳,而其他一个省还拿不到3个;“二五”时期国家又给了3个大项目;“四五”时期,全国4个手表厂洛阳就占一个。
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60%的经济是洛阳贡献的,GDP增速洛阳比郑州还高。
但改革开放后,这些明星企业的命运开始发生变化,一拖现在年收入150亿元,而洛玻现在连10亿元都达不到。
此外,洛阳银行业存贷比太低,国内银行存贷率一般是0.75,洛阳银行业的存贷率只有0.5,表面上看,洛阳银行业的存款多,但实际上都没有留在洛阳,而是拿到别的地方了。
萧毅分析,这说明洛阳众多企业的经济效益低,吸引银行贷款比较困难。
洛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在编制洛阳“十二五”规划时先对洛阳的经济运行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当时突出的问题是投资收益率大幅下降,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比如前些年对投资项目的论证不足。
定“十二五”指标时,洛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增加了投资产出率——不看投资只看产出,2009年洛阳的投资产出率是0.057,2013年是0.077。
轻重工业比例失衡
洛阳还必须面对另一个现实——洛阳的重工业占比一度达到86%,轻工业占比仅14%,且14%的轻工业中生产终端消费品的很少,所以,洛阳自己的产品除了机械设备外大部分都是中间产品。
其实,洛阳还是有发展轻工业的机遇的。
“一五”到“六五”时期,国家和河南省都对轻工业的发展很重视,有意向洛阳安排轻工业,洛阳自己也努力发展轻工业,洛阳曾经有一些轻工业基础,如皮鞋厂、糖果厂、棉纺织厂等。遗憾的是,21世纪初清理国有小企业时,洛阳的轻工业基本都被清理出去,国有、集体的企业,很多连名号都没了,保留下来的都是重工业。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洛阳的重工业越来越重,轻工业越来越轻。
洛阳一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
洛阳“十五”规划的“1648”工程实际就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但这个规划只侧重工业结构调整中的产品结构调整,没有注重行业结构调整,更没有企业结构调整;且产品结构调整只针对国有企业,集体的一个也没有。
“这种结构调整不是深层次的,而是表皮的产品结构调整,浅尝辄止。”萧毅评论。
这的确推动了洛阳从“十五”末期到“十一五”的经济结构调整,但到“十一五”末期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进入“十二五”更为严重。洛阳重工业的增加值率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是31.8%,2012年变成22.6%,7年时间工业增加值率降低了9.2%。
从另外的角度看,洛阳很多企业本来都是市属的,当时洛阳有重工局的时候,这些大厂都属于重工局管,比如第一拖拉机厂、洛阳玻璃厂、洛阳轴承厂等。后来,众多资产规模大、效益还比较好的国有大厂逐步被收归央企。
尽管中央要求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企业管理层与董事会不要过多交叉,但萧毅研究发现,洛阳十二大部属企业交叉率达72%,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非常滞后。
萧毅由此认为,洛阳的企业首先要从组织结构上改革,从企业内部解决,且要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萧毅看来,洛阳应该定位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集中资源在这两个方面寻求突破。
旅游文化:洛阳下一个增长点?
机器轰鸣声中,洛阳玻璃厂的围墙一块块被推倒,扬起阵阵灰尘。拆迁工程已近尾声,厂区内已经没有任何建筑,而印着“洛阳玻璃厂”几个大字的厂门还残留着,与东边不远处高耸挺拔的天堂形成鲜明对比,这栋仿制武则天时代天堂造型的建筑新建成没多久。
在洛阳大遗址保护行动中,洛阳玻璃厂成为被拆除的对象,将来厂区将建成遗址保护区。其东边仿制武则天时期明堂、天堂的两座建筑已经成为洛阳新的观光景点。
这些年来,关于洛阳如何盘活历史文化资源的讨论一直不断。作为古都,洛阳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体现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并没有多少成果,除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外,就是牡丹文化节,有人形容洛阳是抱着金碗讨饭吃。
洛阳应该如何盘活历史文化资源,目前还没有看到清晰的模式。不过,在洛阳工业遭遇发展困局之时,旅游文化产业最有可能成为洛阳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重工业轻旅游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是洛阳对外宣传城市形象的一句口号。但是,老工业基地的烙印深深影响了洛阳当今的发展方向,而非历史文化。
在洛阳过去多年的发展战略中,工业是放在第一位的,对于一个工业大市来说,这毋庸置疑。但是,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直没有得到太多重视,文化旅游产业也没有发展起来。
当地一位专家表示,旅游文化产业投入多见效慢,因此受重视不足。其实,这从洛阳的产业结构就可以看出,工业占比超过一大半,而前些年旅游收入在GDP总量中占比不超过两位数。
不过,随着工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洛阳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洛阳产业结构过重,调整的方向则是降低重工业比重,扩大服务业占比。因此,经过历届洛阳市政府的讨论研究,逐步把旅游强市写入发展战略中,与工业强市并重。
旅游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洛阳财政状况不足以支撑。
“站在文化创新角度上,洛阳有很多都可以挖的地方,这么多好东西,做一两件形不成规模,大规模做资金不足。”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副会长宁健表示,这是洛阳在开发文化资源上面临的尴尬问题。
财政吃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面对这么多历史文化资源,也出现了“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成”的情况。
此前,洛阳打出四大文化旅游名片,春季牡丹文化节、夏季小浪底观瀑节、秋季河洛文化旅游节、冬季伏牛山滑雪节,这些年也只有牡丹文化节赢得了口碑。
每年的旅游旺季也就是四五月,这是牡丹花开的季节,往往各大宾馆爆满,但一过牡丹文化节游客数量就会大量减少,即使来的游客也主要是去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这三个传统景点,没有新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
“申遗可以促进洛阳旅游发展。”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会长徐金星说,这些年来,洛阳市申遗重点放在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遗址、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等项目上。除了隋唐洛阳城遗址项目进行拆迁保护外,老城区还在建设历史文化风情街,并力图恢复几个古城门。
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表示,盘活文化资源要从抓好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建设入手,力争将洛阳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名城。
文化名城欠缺国际范儿
洛阳不缺文化旅游资源,但要建设国际文化名城,还有相当距离。
单就国际游客入境来说,洛阳存在致命不足,机场规模小、航班次数少,而且很少有国际线路,国际游客想进洛阳只能走西安、郑州或者周边其他城市。
夹在西安和郑州两大城市之间,洛阳机场客流量一直不大,这与洛阳旅游城市的身份极不相符。
除了机场,铁路运输也给洛阳的旅游带来一些问题,尤其是郑西高铁开通之后,无论郑州还是西安到洛阳不到两小时的旅程。这使得洛阳成为一个过路站,游客们早上过来,看完三大景点之后,下午就可以回家了,没法留住人。留下客源才能留下更多消费,高铁开通之后,周边的游客连酒店都不用住了,这样,洛阳的旅游收入就损失了一部分。
“郑西高铁带来的冲击是有,但游客从郑州、西安来洛阳旅游也方便了,关键是吸引力问题,其实,高速公路开通之后早就留不下旅客了。”洛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萧毅表示,洛阳应该发挥特色,将古都文化与山水文化结合起来,休闲与旅游结合这应该是游客最愿意看到的。
吸引到游客之后,要留下游客必须有好的服务。虽然洛阳是旅游城市,但旅游氛围不行,服务水平不高,消费带动能力就很差。河南科技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延军表示,洛阳很多饭店晚上9点多关门,夜生活并不丰富,其他旅游城市夜生活都是从晚上10点开始的,这和洛阳以产业工人为主的市民的生活方式有关。
高延军建议,巴黎、纽约等国际化大城市的滨河区都是美景区、文化区、美食区,是城市的“不夜城”和重要的消费经济带。因此,洛阳应该沿洛河开发一个滨河经济带,建设滨河经济带将构建夜晚旅游区,丰富城市旅游的内涵,形成“白天逛景点,晚上游洛浦”的特色,这将拉动洛阳消费,形成新的旅游消费增长板块。
除此之外,洛阳也认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与提升作用,在打造国际范儿的文化名城方面开始尝试多元化的手段。去年洛阳与徐克导演合作,斥资在《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片头插入了一个城市形象推广的广告。
洛阳的挑战与未来
提起洛阳,很少有人会在前面加个前缀“河南”,而说起郑州则不然。洛阳之于河南,总有些另类,这个城市以移民为主,流行说普通话而非河南话。
作为古都,洛阳曾是四方来朝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1500多年的建都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宰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此外,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落户众多大型国企,被称为共和国长子。
虽然洛阳曾是十三朝古都、共和国长子,但一个现实是,今天它只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在这种情况下,洛阳自身的发展需要正视现实,抛开曾经的声名与荣耀重新定位。
一枝独秀已成过去
自从郑州经济实力超越洛阳之后,洛阳在河南省一枝独秀的局面被终结了。
此前,凭借国家布局的众多工业企业,洛阳对河南省的经济贡献率占60%以上。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市场经济条件下洛阳的国有企业各种问题暴露,活力下降,导致洛阳经济也被拖累。
依靠全国铁路枢纽中心的优势以及省会城市的政策优势,郑州开始做大,还把富士康这样的大企业吸引过来。而洛阳在改革开放后,缺少了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的支持之后,光环褪去,仅仅作为地级市的洛阳发展步伐慢了下来。
“除了旅游旺季航班多,其他时候都很少,尤其是国外直达的航班更少。这个地方如果没有一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的话,洛阳建机场都够呛。”当地一位学者表示,洛阳的产品都是重型机械、机器设备,这样的产业结构根本不可能与航空物流配套,洛阳应该与郑州错位发展。
此前曾有郑洛三工业走廊的提法,即从郑州往西,再串上洛阳、三门峡两个城市。但本身郑州与洛阳就难以合作,再加上豫西多为山区,三者距离较大,产业结构相差较大,难以形成有机联系的工业走廊。
辐射力有待增强
在中原经济区获批之后,洛阳成为中原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
作为全省的中心,郑州处于极化阶段,将所有生产要素都吸引过去。
在郑州极化效应增强的同时,洛阳的辐射能力却在减弱,以至于做中原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都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就成为洛阳市一大发展战略。在2013年年底洛阳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豫西地区的三门峡市,后来发展成为豫西地区一匹黑马。而且三门峡还曾经想与陕西渭南、山西运城等地打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在区域协作中三门峡的能量不容小觑。
河南科技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延军说,豫西还有济源市也是一颗经济新星,它的经济实力正在快速增强。虽然济源还不足以挑战洛阳的地位,但随着经济力量的此消彼长,洛阳在豫西地区的地位也令人忧虑。
当地专家认为,洛阳应该按照国家的工业城市定位做好工业与旅游两大产业。如果不改变当前的状况,不正视自身发展的现实,洛阳未来面临的挑战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