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安吉、富春山居、秀山丽水、金色平湖、潇洒桐庐、人间仙居……岁末年初,记者行走在浙江大地,想着这些各具特色的乡村别名,踏入了浙江美丽乡村“新画卷”。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0年来浙江省持之以恒,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使万千村庄大变样,农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是可以寄托乡愁的故园。
“千万”工程扮靓万千村庄
“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进入新世纪,浙江在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农村率先面临“成长的烦恼”。
为统筹城乡发展,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10年坚持,浙江2.6万个村进行了环境整治,村庄整治率达到89%,基本实现了“轮一遍”目标。一大批环境杂乱的旧村庄变成了环境优美、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新家园。
为满足农民的生态环境新要求,浙江省对各方面条件好的村庄加大投入“抓一把”,率先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四美”标准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建设要求。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现代实景版“富春山居图”再现浙江。村庄成为特色景点,庭院变身精致小品,一个个“盆景”变成一道道“风景”和一片片“风光”。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表示,美丽乡村建设没有终点,下阶段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是治污水,力争用四五年时间把农村污水治理好。
乡村的风景,城里人的“待遇”
“‘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不光要整治村庄环境,更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让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章文彪说。
“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农村的社区医院、邮局、阅览室等公共服务机构纷纷建立,曾经制约农村发展的公共服务“短板”正在被补齐。如在杭州范围内,社区、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74.6%,基本医疗保险就医实现“一卡通”,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
村庄美了,致富的路更宽了,“村美民富”格局初现。2013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连续29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5∶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民群众心有所寄
浙江省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以繁荣乡村文化为灵魂,保持和弘扬乡土文化,让农民群众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
美丽乡村离不开优美的环境、发达的经济,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乡村百姓美好的精神生活,离不开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新时期乡村文明,离不开人的素质不断提升。
中国第一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教授认为,乡村发展应有不同于城市的评价体系,中国乡村应走出一条具有独特生产、生活形态的科学发展之路。
浙江省正在大力保护历史文化村落,2013年已启动了260个历史文化村的保护工作,同时将在全省建设1000座乡村文化礼堂,以传承乡村文明,守望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
“美丽机制”逐渐形成
七分精力搞规划,三分精力搞建设——这是浙江在推进“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心得。
要发展农村,必须适度减少农村数量。浙江顺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职业转移、居住集聚的趋势,按照“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培育中心村”的原则,确定了4000个中心村、1.6万个保留村和971个历史文化村落,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一般村”为骨架的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美丽先行”需要机制创新。杭州千岛湖山美、水秀、洞奇、石怪,却由于经济发展受到生态要素制约,在发展和保护的平衡间一直背负GDP考核压力。杭州市委经过研究决定,对淳安综合考评体系实行“单列”,考核重点不再是GDP,而是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改善保障民生等。
青山绿水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山水养心、绿色保健等养生经济,运动探险、拓展训练等运动经济,寻根探史、写生摄影等文创经济,产品直销、电子商务等商贸经济,来料加工、旅游品加工等劳务经济……一大批“美丽产业”异军突起。
(据新华社杭州1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