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服务外包学院呼叫中心实训平台 记者 张锐鑫 摄 |
|
核心提示
从被认为是鸡肋,到现在成为企业眼中的香饽饽,我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经历了从一厢情愿到两全其美的转变。在这背后,政府牵头建设的职业教育平台功不可没。
随着近年我市实训平台建设的不断加强,“洛阳呼叫”“洛阳光伏”“洛阳数控”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特色专业已经出现,逐渐形成了企业得人才、学生得技能、学校得发展的三方共赢局面。
1 校企合作曾是职教发展拦路虎
对职业教育而言,要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校企合作必不可少。然而,谈起3年前我市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曾经只是“看起来很美”。
“遭白眼、吃闭门羹,被挂断电话是家常便饭。”每每说起以往和企业谈合作时被拒绝的经历,洛阳旅游学校副校长李淑珍很是无奈,“有一次,对方一听说我想搞校企合作,就回应说,我们只管用人,培养人是你们的事!”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信息与艺术设计系主任梁铁旺称,以往,校企合作层面较浅,大多局限于邀请企业来学校考察研讨,从中了解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而调整学校的教学结构。真正通过学校协调,让学生利用企业提供的岗位进行学习、锻炼,机会少之又少。
而另一方面,谈到校企合作,企业也觉得很委屈。曾与市内多所职业院校合作过的好时光旅行社总经理姬卫东认为,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碍是校企双方目标不一致。企业的目标是利润,需要最大限度地赚钱;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需要大量的师资、设备、原料、场地进行实训,企业因此缺乏合作动力。
李淑珍认为,要从根本上打破这样的僵局,需要放大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加强自身硬件建设,为校企合作提供公共实训平台,让企业得人才、学生得技能、学校得发展。
2 平台建设打通校企合作“任督二脉”
2011年,我市先后出台了《洛阳市职业教育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性资金使用暂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每年设立30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支持市域内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引导学校开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2012年,洛阳服务外包学院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和呼叫中心实训平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的。呼叫中心实训平台使用资金600万元,建设了300坐席的呼叫中心实训室。“像这样规模的呼叫中心,如果能够全负荷运转,大约相当于一个中型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规模。”洛阳服务外包学院副院长冯俊芹说。
让冯俊芹想不到的是,一听说学校拥有300坐席呼叫中心平台,校企合作变成了企业眼中的香饽饽。两年来,在合作的客户中,不仅包括全球知名市场研究集团特恩斯(中国)等,而且还有中国人寿、中国移动等大型企业。
校企合作给学生带来了充足的实训机会,也给教师培养和教材研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由于教师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足的实践机会,学校开发编写的《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概论》《呼叫中心培训师能力训练》两门教材,已经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被全国不少职业学校列入指定教材。
客户信息服务专业的例子,是我市职业教育平台建设和专业转型的一个缩影。3年来,我市共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建成了呼叫中心、软件开发、文化创意、动漫设计等24个专业的公共实训平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逐渐形成了“洛阳呼叫”“洛阳推拿”“洛阳光伏”“洛阳耐火材料”“洛阳数控”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专业。洛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洛阳冶金工业学校、河南推拿职业学院等学校编写的有色金属材料、耐火材料、针灸推拿等专业教材,在全国作为标准教材推广使用。
3 资源整合是职教发展新方向
实训平台建设激发了校企合作活力,使得我市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我市职业教育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办学规模小和多头管理等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职业学校的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投入资金较少,校舍陈旧,市区大多数职业学校占地面积小,最大的78亩,最小的仅7亩,办学条件亟待改善。近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扶持职业教育发展,但扶持的门槛不断提高,我市职业学校因为规模小、基础设施达不到要求,难以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此外,市区40多所公办职业学校行政管理除隶属教育部门的5所外,分别隶属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行业主管部门或主管企业,多头管理、交叉管理,成为阻碍我市职业学校实现资源整合和品牌提升的主要难题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资源深入整合被摆上了议程,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已列入2014年市政府工作要点。
该负责人介绍,未来,我市将整合市区职业学校,突破原有行业、学校隶属的界限,按照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合并、联办、划转等形式,重点推动市区公办职业学校创新机制,提升办学层次,强化新兴优势特色专业,形成洛阳职教新的增长点;每个县建设一所在校生规模与县域经济和人口发展相适应的职教中心,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在原有每年投资3000万元支持职业教育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做强做优特色专业和特色学校,创建30个市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力争建设8所到10所全省知名的品牌学校,从而为我市开放招商和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助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本报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安林青 程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