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2版:为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而奋斗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围绕“人的城镇化”走出洛阳之路
洛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关于设立洛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法制委员会的决定
政协委员分组讨论 “两院”工作报告
政务要闻
优化发展环境 扶持农企壮大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搭建供需信息平台
一封外地来信带来的“高沟思考”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2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围绕“人的城镇化”走出洛阳之路
——代表、委员和市民热议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过去五年,洛阳新区框架进一步拉大,洛北城区加快改造步伐,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城镇化率达到49.4%。然而,我市城镇化水平整体不高、发展不够均衡、发展方式粗放、市场化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到2018年,洛阳城镇化率要在60%左右,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乡环境更加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城镇化目标明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才能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那么,如何走出一条具有洛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代表、委员和市民纷纷建言献策。

    优化布局

    构建特色城镇体系

    过去,许多人仅仅从物理维度将城镇化解读为造城,认为它是修马路、筑广场、建高楼,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是人的城镇化,实现从单纯土地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的转变。”市政协委员、市规划局局长马朝信表示,走好具有洛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必须加强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今年我市将重点做好新型城镇化规划,在规划好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为骨干、以中心镇为节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的同时,还应做好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布局规划,更好地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满足城镇化人口的全面发展需要。

    中心城区的发展水平代表一座城市的形象,体现一座城市的活力。因此实现特色城镇化,提升中心城区的承载能力是当务之急。市政协委员、市住建委主任孟红兵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完善洛北城区功能,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加快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今年,住建部门将实施新街跨洛河大桥、九都路东延长线、洛浦公园整体提升等重点工程,为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在城镇化进程中,县城因其特殊的区位以及与农村的便利联系,更容易成为农民进城的优先选择。“要把县城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着力点,按照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不断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市人大代表、栾川县委书记樊国玺表示,按照“景区与城市一体、城市与乡村一体”的指导思想,今年栾川县将全面加快东部新区建设步伐,形成建设高潮。在特色城镇建设上,栾川县将按照“全景栾川”的建设目标,逐步形成“一乡一主题、一村一品位”的新格局,把城市和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产业支撑

    增强就业承载能力

    如果没有产业作支撑,新型城镇化只能是空中楼阁。洛阳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建立结构优、质量高、就业容量大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切实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伊滨区要打造生态宜居、创新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必须坚持产业为基,实现居民的就地城镇化。”市人大代表、伊滨区管委会主任刘冠瑜表示,该区今年将继续强力推进开放招商,确保“招大引强”取得新突破,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强力推进项目落地,确保早开工、早竣工、早投用,全年安排新建项目75个,力争上半年开工45个,下半年开工30个。

    服务业是城镇就业最大的“容纳器”。市政协委员、楚天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楚超群认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金融服务业、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在扩大就业的基础上还能有效带动人才结构优化,并推动我市餐饮、娱乐、家政等消费性服务需求不断扩大,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就必须把服务业摆到重要的位置,给予更多政策倾斜,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市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筑公司工人裴先锋建议,我市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整合人社、教育、科技、扶贫、住建等部门的职业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公共职业培训基地,不断增大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让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更好在城市就业。

    城乡统筹

    促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不是城乡一样。“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要在乡村建设中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对于未来五年发展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推动基础设施向周边延伸。

    农村怎么建,往什么方向发展?市政协委员、市委农工委副书记智万一说,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分类实施。对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村,要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对具有历史文化、民族地域风格的特色民居,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保护、建设和开发好传统村落。

    农村问题不仅仅是房的问题,更是产业的问题。智万一说,无产城难兴,农村也不例外。只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一批现代化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养殖基地,才能真正让农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

    市人大代表、嵩县何村乡瑶北坡社区居委会主任杨意波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他认为,目前,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均衡,造成重城轻乡等错误观念固化。所以,要尽快按照建设美好乡村的要求,推动交通、供水、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

    “农村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稳步推进。”市委农工委农村改革处处长李睿表示,要突出试点带动、示范先行,通过加大协同扶持力度、资金集中使用、资源集约利用,打造一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新农村典范,进而全面推开。

    创新机制

    着力破解三大难题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把这一潜力变为现实动力,必须解决好“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土地如何保障”三大难题。

    近年,大量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没有完全实现身份和观念的转变,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非常突出。市政协委员、河南君友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刘丽华认为,城镇化必须从过去“建镇造城”的土地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让落户、就业、住房、福利、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惠及所有人,让农民真正在城市站得稳、落得下。

    任何一项公共服务的完善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市人大代表、栾川县旅游发展协会副会长张建献认为,过去的“土地财政”已难以为继,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创新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探索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就如何解决好用地保障问题,市政协委员、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丁新务建议,要在严守耕地红线、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中心城区及县城土地开发强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此外,探索推行“人地挂钩”试点政策,加大城乡土地整合力度,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土地保障。在此过程中,还要充分保障农民对集体土地的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 白云飞 李东慧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