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央视发起了“家风”话题的采访,引发了公众的关注与热议。不论是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还是幽默的“妻管严”,每个家庭都用善意与正直影响着下一代。而现当代大师的家风,则给我们带来更多有益的启发。
以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等为代表的钱家的家风,就是好读书、重教育。有人问钱家为什么出那么多名人,科学家钱伟长戏言:“我们钱家人喜欢读书,书读多了容易当官,当官的容易出名。”这种好读书的家学渊源相传至今,钱玄同父子、钱均夫父子、钱穆叔侄、钱学熙父子等钱氏后代,都是勤奋好学的典范。在钱家的家风中,还讲求互爱互助,这保证所有钱氏子孙无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国学大师梁漱溟的家风是直道而行。父亲梁济的“尸谏”影响了梁漱溟,成为最有警示性的家风,那就是“道德理想和卓立精神”。梁漱溟因此一生都很少顾及自己,而是为国为民。可他并不薄情,相反,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可圈可点。他给两个儿子取名培宽、培恕,因为“宽恕是我一生的自勉”。他的家教使得儿子在多灾多难的时代得以平安度过,两人在历次运动中都没有遭到太多磨难。
史学大师陈寅恪的家风是笃定务实。陈家是书香门第,其祖父陈宝箴21岁便中得举人,他的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曾国藩所赏识,称他为“海内奇士”;父亲陈三立为光绪年间进士,官拜吏部主事,以改革天下为己任。陈家重视后代的教育,开设家塾,延聘名师,使子孙很早就发蒙读书。陈寅恪幼承家训,很早就把读书同正心、立志与做人结合起来,在阅读大量经史著作的同时,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念,濡染了他幼小的心灵。这些成为他日后的立身之道和行为规范。
文学大师金庸的家风,有临危不惧、坚韧不拔、内敛深沉的特点。在报刊上,金庸的政治评论大胆,观察细微,用语准确。1951年,金庸的父亲被当地政府镇压。金庸在武侠小说里写了很多身负杀父之仇的少年成长故事,从隐忍到为家门争光,大约都有家族的遗传。1981年邓小平和金庸会谈时,主动谈起金父当年被杀之事,说要“团结起来向前看”。金庸点头:“人入黄泉不能复生,算了吧!”后经复查,确是冤案,遂由当地政府平反。金庸为此写信致谢。金庸的隐忍到了骨子里,甚至最后淡化为零。
当代文学大师莫言的家风,主要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也就是百姓常说的勤学上进,与人为善。在莫言看来,家风实际是社会、家庭、道德观念最具体化的表现。过去给儿子找媳妇,给女儿找婆家,都要了解一下他们家庭的家风。家风好代表着家庭成员的人品好,因为这家人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遵循着一个社会公认的、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莫言说,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也就是勤俭、节约、好学、上进……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是在与时俱进的,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这说明传统文化的根还在百姓心里。
而今,家风是什么?面对央视记者的提问,被采访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孝顺、和气、不糊弄人、不干坏事……是中国老百姓眼里最朴素的家风。不管社会如何变化,诚信、正直、勤奋等核心的价值观念,应被长久坚守,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摘自《黄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