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学习雷锋日。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普遍发展的今天,如何看待雷锋精神?
回归
“武汉一位做助学的公益人,自己倾家荡产助学,后来得了癌症,把别人捐给他的钱也用来助学,自己的女儿上大学却没有学费,最后妻子离开了他……”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格桑花)理事长洪波说,“这样的事迹或许能感动人,但谁理解这位公益人家人的苦恼呢?”
记者采访发现,我国公益事业除政府主导的公益机构、国际公益机构及少量实力强大的公益机构外,大部分草根机构的从业人员普遍生存较为艰辛。很大一部分草根机构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低于所在城市的平均水平。
“公众有一个认识误区,即公益就是不计个人得失无条件付出,公益人应当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圣人。”青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乔益洁说,“公众过高的期许,实际是用道德绑架从业者,这对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益。”
“‘格桑花’倡导志愿者平衡好工作、家庭和生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乔益洁说。
提升
“最初接触公益的时候,认为开上一辆车,满载一车书包和衣服,到边远地区给孩子们一发就是公益。”“格桑花”工作人员袁静说,“其实,边远地区一些孩子缺的并非书包和衣服。”
洪波坦言,如果一个机构普遍缺乏明确的组织使命,没有想清楚要参与解决什么问题,这一服务就会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
袁静告诉记者,曾经发生过捐助人自发千里迢迢跑到玉树运送物资,由于不适应高原气候而生病,受捐助学校包车将其送回西宁治疗的情况。“格桑花”提醒捐助人不要盲目前往,运送物资可以由协会去执行,前往高海拔地区看望孩子,要对自己的身体条件进行评估。
“我国目前的公益组织资源丰富,但尚缺乏有效的统筹和利用。”乔益洁说。
袁静告诉记者,目前,“格桑花”准备在位于三江源腹地的曲麻莱县开展少女生理健康卫生教育项目。“对于大多数公益组织来说,这是一个冷门,但是孩子们需要。”
心态
雷锋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奉献是基本的实质内核。
“公益人的心态应当摆正。你服务谁,以什么为中心,以谁的需求来涉及整合资源……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洪波说。
袁静告诉记者,“格桑花”以“一切为了孩子”为宗旨,项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受捐助的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常常会告诉捐助人,不要带着优越感面对孩子,也不要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给孩子”。
“公益也好,学雷锋也好,本身都是一种积极向善、动机纯正的行为,社会公众应当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旦赋予太多的附加内容,便会偏离它的本质。”洪波说。 (据新华社西宁3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