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期。市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所所长朱鑫介绍,去年我市传染病发病率比前年下降了20%左右,除了一些常见、多发的传染病,随着人员流动加大,过去在我市较少出现的传染病也逐渐“露头”。从我市传染病患者职业分布来看,农民、散居儿童占六成以上。春季应该注意哪些传染病?如何采取正确措施加以防护?记者进行了了解。
婴幼儿手足口病患者增多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目前手足口病已进入了高发期。”朱鑫说,从去年11月开始,我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
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的肠道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臀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绝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一周左右即可自愈或者通过治疗痊愈,只有极少数患儿可能引起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且重症患儿多为3岁以下婴幼儿。因此,家长不必一看到孩子身上起红疹就过度紧张,普通的手足口病,通过多休息、多喝水、居家隔离、服药等综合手段治疗,绝大多数患儿都能顺利康复,也不会留下后遗症。
朱鑫提醒,家长平时要注意仔细观察孩子的变化,如果出现38℃以上的发热且食欲减退、嗜睡、烦躁不安甚至抽搐等症状,同时手心、足底、口腔、臀部四个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并具有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的“四不像”特征时,一定要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家里如果有不会说话的婴儿更要注意,由于口腔出现疱疹难以忍受,孩子往往会不好好喝奶、喝水甚至会哭闹不止。
【提醒】注意日常卫生,勤洗手是关键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比较广泛,除了通过患者的飞沫传播,还可通过被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传播。由于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疫苗,因此做好个人、家庭卫生是预防的关键。
朱鑫建议,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饭前、便后或者外出回家后一定要用流动的水洗手,时间最好在20秒以上,这样就可以去除80%以上的病毒。除了洗手,还应注意不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经常对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防“布病”,烤肉要吃全熟的
天气暖和,不少市民喜欢在路边吃烧烤、喝啤酒,不过您在大快朵颐的同时,一定要留意一种由羊身上细菌引发的疾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这种病只能由动物传染给人,其中最常见的是由羊或其制品传染,人和人之间并不会传染。因此,患“布病”的人大多是职业接触牛羊等牲畜者,还有一些因吃烤肉、喝羊肉汤、喝羊奶而患病的患者。
朱鑫说,由于“布病”症状不典型,持续时间长,起初症状类似于感冒发烧。不少人对该病不了解,所以发病初期经常会被误诊。“这种病对成年人而言问题不是很大,经过治疗后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如果儿童患“布病”后延误治疗,可能会对其生殖系统、关节等产生较大影响。”朱鑫说。
【提醒】烤肉,尽量吃全熟的
朱鑫说,预防“布病”应对患病牲畜进行及时处理,严防其流入市场被食用。对市民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感染了“布病”,多是因为食用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奶和肉、内脏等。所以,我们在饮用各种奶及奶制品时最好煮沸消毒。同时,不要吃生的和半生半熟的肉;切生肉、熟肉的刀具最好分开使用;切肉的案板也一定要洗净,有条件的还可以拿到阳光下进行暴晒杀菌。
出国务工、旅游,谨防恶性疟疾
随着我市出国劳务人员和赴境外旅游人数的增加,要当心恶性疟疾潜伏在体内。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经蚊虫叮咬后在血液中传播的寄生虫传染病,患者会出现恶寒、高热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脑损害、胃肠损害、休克、溶血、严重的肝肾损害、肺水肿等并发症,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目前,非洲、南亚次大陆、南美洲和太平洋岛国等地都是恶性疟疾高发区。如果您或者您的亲属去过上述地区,一定要及时进行筛查。即使现在身体并未出现发热等症状,也要去筛查,因为体内潜伏的疟原虫,只有繁殖到一定程度才会使患者出现明显症状。
【提醒】确诊病人可免费治疗
目前我市各县(市)的乡(镇)卫生院和各城市区的疾控中心都能进行筛查,只需抽取少许血液,就能验证是否被疟原虫感染。根据相关政策,为防止疟疾死亡病例的出现,我国对已确诊的疟疾病人实行免费治疗。其中,轻症患者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通过口服药物即可治愈;重症患者可到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接受治疗。
本报记者 李岚 通讯员 梁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