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读 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冯骥才:经典永远是经典 值得敬畏
新书排行榜
21 能守的伍中豪 与能攻的林彪
22 躺卧休息的人
新书快讯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3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书人书事
冯骥才:经典永远是经典 值得敬畏
    作家简介

    冯骥才

    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出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曾经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今年,冯骥才共推出《凌汛》《文化诘问》《离我太远了》《春天最初是闻到的》《西欧思想游记》《文化先觉》《中国木版画代表作》《一百个人的十年》(修订版)8本书。文化遗产保护、学院的工作、文学创作、绘画——冯骥才称这是他的“四驾马车”。

    对于经典作品,冯骥才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敬畏并特别重视,如果把经典当作陈旧的东西,则非常荒唐和无知。

    1    保护文化遗产

    近些年,冯骥才将工作重点放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今年推出的8本书,有一半是关于文化方面的思考。在他看来,文化遗产保护是他必须做的一件事情,也是这一代知识分子应该做的事情。

    冯骥才说:“当前我们的时代正面临转型,农耕文明正面临瓦解,如果我们不做的话,我们后代不会看见。这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责任,这也是我做这件事最重要的思想动力。这跟画画、文学创作是完全不同的。”“这些事情都存在于我身上,每个人都像一个收音机,会有很多不同频道存在,但这种频道不只是播放,还有接收。接收和播放频率是同步的、一致的。一个人身上的接收频道有多少,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释放出来。”

    2    更怀念“那个时代人的纯粹感”

    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建社60多年,所在地朝阳门内大街166号这座中国文学标志性建筑大楼即将拆除,这里见证了中国新文学及出版的历史,承载着很多作家、编辑的记忆。冯骥才的新书《凌汛》讲述的就是他1977年至1979年在人文社“借调式写作”时经历的人和事,这部文学回忆录,为这座即将消失的大楼留下一份珍贵的遗存。

    谈到为何要用“凌汛”这个名字,冯骥才介绍,前苏联作家爱伦堡1957年曾写过《解冻》,讲述的是当时苏联的思想解冻期。我们国家的黄河和松花江,每年春天会进入凌汛期,那种冰块破裂,冲击到岸上的极大响声,象征着一种解放了的活力,一种澎湃的、生命本身爆发的力量。“这种力量,特别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在那个时代里所经历的各种思想的碰撞。因此,我也非常欣赏和感谢《凌汛》一书的设计者——他们很用心,书封上,‘朝阳门内大街166’门牌号上还残留着一点点的冰雪,这样的设计表明他们懂得我想要表达的情感。”他说。

    在冯骥才看来,《凌汛》不仅仅是一本怀旧书,“虽然我很怀念那个时代的一些朋友,但我更想念,也更怀念,同时也特别尊重那个时代人的纯粹感——对文学的纯粹、对生活的纯粹、对写作自由的纯粹、对责任与精神工作的纯粹。我想让读者知道那一代人对文学的情感和责任,他们知道文学是什么,文学的责任是什么”。

    3    经典“值得一读再读”

    时代在变,读写方式也在变,现在iPad(平板电脑)已经成为冯骥才一种新的写作工具,今年新推出的《西欧思想游记》就是他用iPad完成的。“iPad写东西非常干净,而且很方便,当然,修改时我还是会打印出纸样。”他说。谈到在当下年轻人中流行的电子、移动阅读,冯骥才并不支持,他说:“我不主张我的学生每天抱着电脑,虽然它非常方便,但电脑给人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碎片化,看过的就像碎片一样给扫走了,有些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另一个是电脑很难完成对一个人修养的培育,而这种修养应该是全方位的、现场的、在文化生命之中的。”

    谈到私阅读,冯骥才说,自己最近重读《浮生六记》,“我有时会把先前看的一些书拿出来再看,这是一种很随性的阅读”。在他看来,阅读分两种,一种是兴趣性的阅读,另一种是目的性的阅读,“兴趣性的阅读,一是经典需要反复看,二是读书要杂”。他认为,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是人类和历史的精华,而且人生经历的阶段不同,重新看时,感知也会不一样,值得一读再读。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