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洛阳·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规范发展,方能赢得未来
信息技术考试分
计入中招成绩
气温较异常
霾多日照少
李周娃:点滴助人 汇聚爱心
MV传温情,营造和谐乘车环境
新型节能路灯亮相九都路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 年 3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十多年累计捐钱88笔,如今,他与老伴双双成为遗体捐赠者——
李周娃:点滴助人 汇聚爱心
李周娃近照
    昨日,家住瀍河回族区下园南街的李周娃,收到一封特殊的邮件,里面是老伴的河南省资源捐赠遗体申请通过表。至此,67岁的李周娃和老伴,双双成为遗体捐赠者。

    捐赠遗体 延续“生命”

    “死亡”对不少人来说,是不愿提及的话题。而2012年的一次住院经历,让李周娃对生命和死亡有了自己的感悟。

    那时,李周娃所在的病房,收治了不少重症患者。因为肾源稀缺,两名年轻人相继离世。

    “我的生命一天天衰弱,但我的器官还健康,这些能否帮助他人?”病榻上的李周娃,向家人说出了心声:百年之后,捐赠遗体。

    李周娃的话一出口,立刻引来家人反对。就连最亲近的小儿子,也无法理解父亲的想法。

    “即使有一天我不在了,我的器官捐给活着的人,对我而言,是生命的延续。”出院后,他反复劝说家人,主动提出申请。

    了解到父亲的心愿,儿女们最终听从老人的决定,含泪在申请书上签下名字。在李周娃的影响下,去年年底,老伴也决定成为一名遗体捐赠者,并开始办理申请手续。

    下岗卖馍 行善助人

    说起李周娃和老伴捐赠遗体的行为,不少人会感到吃惊。但熟悉他的人,对他们的选择并不意外。

    1993年,46岁的李周娃从我市某印刷厂下岗。他上有80多岁的父母,下有正读书的儿女。“我已年近半百,又是初中毕业,工作难找。但想到自己是退伍军人,当年连上战场的准备都有,这点困难不算什么。”打消了消极情绪,李周娃决定响应号召自主创业。

    这年年底,李周娃在东下池摆起蒸馍摊,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骑着三轮车去进货,蒸好后再送往工地。

    “虽说累,但第一个月赚了200多元,丝毫不比上班差。”李周娃说,看到有人过得苦,他便不忍心——遇乞丐,他从不收钱;卖给农民工,他每个只赚1分钱。

    1997年5月,一次为见义勇为者捐赠的活动在原百货楼附近举行,恰巧路过的李周娃,从口袋里掏出仅有的30元钱,排队捐钱。看到衣衫破旧、推车卖馒头的他将钱放进捐款箱的那刻,不少人冲他竖起大拇指。

    从那以后,喜欢读报的李周娃,开始格外关注报纸上的求助信息。每天收摊后,他都留下几元钱,攒够整数后寄给有需要的人,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爱心事业 持之以恒

    30元、50元、100元、500元……打开李周娃的盒子,满是一张张发黄的汇款单。那些钱有的抗击非典、支援地震灾区,有的资助困难学生、救助白血病患者……难能可贵的是,不少汇款单上,汇款人处写着李老兵、老兵等,李周娃没有用自己的名字。

    直到2000年夏天,家人才知道,一年到头不舍得买件衣服的李周娃一直在捐钱助人。

    2003年,洛阳师范学院学生陈焕娟得了尿毒症,李周娃从报纸上得知后,为其捐了100元。他还给陈焕娟写了一封信,鼓励她要勇敢面对生活,与病魔斗争。接到李周娃的来信,陈焕娟打来了电话,哭着向他道谢。

    李周娃陆续向社会捐资88笔,累计金额3万余元。您要知道,这些钱是李周娃靠着卖馒头一分一毛攒下来的。

    年纪大了,李周娃的馒头摊于2007年歇业。靠微薄的养老金生活的他,仍时常出门捡废品,积攒下来卖钱,继续做好事。他还加入“晚报帮帮团”,义务到各个社区为他人排忧解难。今年1月,他获得我市“十大爱心人物”称号。

    “我捐的太少,只是尽点心,也许起不到啥作用。只要大家都出点力,爱心就能汇聚。”李周娃说,人活得简朴没啥,但要活得有价值,他会持之以恒帮助他人。

    本报记者 武怡晗 郭宁康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