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数日,编剧宋方金与演员宋丹丹的口水战一直持续。业内人士称,这场“改词风波”之所以在编剧界引起强烈反响,是因为它戳中了编剧们共同的痛处——演员、导演随意改动剧本已成为业内“潜规则”。创一剧之本,而居一剧之末,中国影视编剧为何被行业边缘化?
1 演员改词遭编剧“围剿”
日前,演员宋丹丹提出“拍戏不是拍剧本”的观点,遭到编剧行业的“围剿”。业内人士指出,从一部电视剧的“口水仗”,上升至整个行业的口诛笔伐,足以说明“改剧本”在业界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楚汉传奇》编剧汪海林直言,近年删改剧情的演员在增多。“我的经验是,在细节处理上,他们有时确实能为剧本增色。但术业有专攻,对于剧本的整体架构和风格把握,再伟大的演员也比不上一个三流编剧。”
剧评人李星文认为,剧本是一剧之本,其完整性、严密性、精确性应得到维护。“导演和演员有二次创作的权利,但应是提出意见,借编剧之手来改。至少也应得到编剧的授权再动本。”
“事实上,改剧本的现象在业内很常见,当年张瑞芳改《屈原》被郭沫若奉为‘一字之师’,姜文改《芙蓉镇》也被谢晋充分认可。”《北京爱情故事》编剧李亚玲认为,此次的“改词风波”之所以遭到众编剧集体声讨,原因在于演员没有给予编剧足够的尊重。
2 创一剧之本,居一剧之末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电影副导演告诉记者,在拍摄现场,经常出现按照主演意愿临时改动剧本的情况。“编剧往往不会出现在拍摄现场,所以演员此时的话语权更大,特别是腕儿越大的演员改剧本的可能性越大。”
该副导演称,编剧行业里有很多“不平等条约”,比如剧本质量的认定标准模糊,甚至完全由投资方说了算。“条款中牵涉各方利益,剧本审查过程中谁都可以给编剧提意见。遇到名气不大的编剧,干脆连商量都不商量就直接改。”
“在早期的中国电影中,编剧是跑第一棒的人,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之后才是导演、演员等其他创作人员。”《家有儿女》编剧费明说,近十几年来,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编剧的地位反而每况愈下。“署名从在开片字幕中的首位,变成了就连片尾字幕也只有摁暂停键才能找得到。”
“编剧是一个有思想、有勇气、心怀梦想的群体,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很多人是愿意竭尽全力写出好作品并为之奉献一生的。”著名编剧邹静之坦言,在当今的创作环境下,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说起来作品都是属于导演的,只有戏剧是编剧的。“这也是我一直坚持话剧创作的原因。”
制作流程中的制度缺陷、人员权利混乱越界、经济回报不公以及对于原创知识产权的淡漠等,都让编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3 重树编剧地位“道阻且长”
“编剧”一词近日备受关注,除了“改词风波”,很大程度是来自于国内编剧与热播美剧、韩剧编剧地位的现状比照。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国内掀起热潮,甚至成为“两会”期间的热门话题。对此,汪海林认为,编剧中心制是韩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韩国影视界明确规定,导演不能擅自修改编剧的剧本,演员修改台词也是对编剧的大不敬。”
“这也就是尽管国内不乏对热播韩剧的引进翻拍,最终仍饱受诟病的原因。”汪海林认为,国内剧组一切为场景服务、为演员服务,而不是为剧本服务、为编剧的立意创意和要求服务,本身就是本末倒置。
美国编剧制度更为成熟——拥有1.2万名会员的美国编剧协会虽然不是官方组织,但涵盖了电影、电视剧、脱口秀等各种类型娱乐节目的编剧,更像是为编剧服务的“经纪公司”。
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年》直到获奖,导演与编剧仍存在分歧,但通过工会,分歧和利益摩擦可以进行协调。
反观国内现状,对于如何维护编剧权益,宋方金直言这是个长期问题,“只有建立合理的编剧经纪人制度,给予编剧更多的尊重和创作空间,才能保证影视剧的源头质量,但对于在多方利益夹缝中求生存的编剧们来说,重树地位‘道阻且长’”。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