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洛阳工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已形成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硅光伏等五大支柱产业。如何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让洛阳的国企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如何探索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之路,实现洛阳经济再次腾飞?
参加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研究成果发布暨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对洛阳工业经济发展把脉问诊,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吕政:
加快结构调整
推进国企改革
“当前经济发展条件发生了变化,生产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依靠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劳动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研讨会一开始,吕政就亮明观点:调整产业结构是当前洛阳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吕政认为,调整产业结构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提高现有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推进现有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高新技术产业替代传统产业,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推进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生产集中化。
“洛阳国有企业较多,在调整产业结构中要注重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吕政提出了独到见解。他说,深化国企改革首先要解决认识不到位等问题,明确国有企业的定位。对于公益性较强的国有企业,应坚持国有独资或国有绝对控股;以公益性为主的国有企业要在合理定价的基础上,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对于国有控股的自然垄断行业,应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前提下,适当引入民营资本;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鼓励非国有资本进入;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国有企业的资本应相对集中,突出主业,减少企业股权层次,使股权结构趋于合理。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企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吕政强调,国企改革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由股东大会(或股东代表会议)、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以及监事会组成的治理结构,并形成对经营管理者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机制。
“在国企改革中,国有企业的发展质量不仅不能降低,而且还要不断提升。”吕政说,通过深化国企改革,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最终能建成一批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本报记者 孙小蕊 见习记者 张宁 通讯员 王亚杰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屈贤明:
打造升级版的装备制造业
“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已经到来,必将给世界范围内的装备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变革。”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屈贤明认为,新时期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可归纳为24个字:创新驱动、智能制造、高端发展、夯实基础、注重服务、市场主导。
屈贤明对洛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行过深入研究。他认为,洛阳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镇,2012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1448亿元,拥有中国一拖、中信重工、洛轴集团等一批国内著名企业,产业优势突出。洛阳必须调整发展战略,打造升级版的装备制造业,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屈贤明指出,升级版的洛阳装备制造业应突出三大转变:
一是从重型装备制造为主向重型与轻型、民生装备制造并重转变,如农副产品深加工装备、食品制造装备等。具体来说,可由单一卖产品、卖单机向提供全套解决方案转变,并大力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及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装备。
二是从机械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转变。企业可尝试推进装备的数控化,有条件的可发展装备的智能化;有选择地发展精密轴承、齿轮、传感器、智能仪表、控制系统、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所需要的关键零部件和装置;对数字化、信息化基础好的先进企业,用数字化和智能化进行改造提升。
三是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洛阳可以从提供单机的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和服务商转变,不仅卖产品,还要卖服务;发展装备的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健康维护服务;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
屈贤明建议,洛阳应针对优势特色产业,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大力培育并形成产业集群,把握产业变革这一历史机遇,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和崛起。
本报记者 李迎博 见习记者 姜明明 通讯员 王亚杰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
产业“软硬结合”
布局“反向竞争”
“人类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可以和制造业、服务业等融合,互联网+产业=一切可能。”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说,抢抓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就必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占据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王鹏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为洛阳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王鹏说,作为老工业基地,洛阳工业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这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洛阳拥有大量的科研院所和大批科技人才队伍,这也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选择什么产业作为突破方向和发展重点?如何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和差异化优势?
王鹏认为,在产业选择上,强调“软硬结合”。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洛阳可重点关注智能终端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相关产业,比如新型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等硬件制造;在软件研发方面,洛阳应特别关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产业,这些都可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从而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在产业转移承接上,采取“反向竞争”。以往,产业发展的传统思路是先引进整机企业,再带动一批配套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则可以创新思路,即从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等配套产业做起,形成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更有利于整机优势企业的引进。
在区域优势培育上,要打造“产业生态体系”。政府部门要通过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实施企业市场开拓支援计划,设立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机构,构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打造高效低费物流体系等;创建“平台经济”模式,即搭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本报见习记者 高峰 通讯员 王亚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黄金川:
实施“蓝海战略”
走差异化升级之路
黄金川表示,当前从国家到各个省市,纷纷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观念,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各界共识。尤其像洛阳这样的老工业基地,对转型升级的需求格外迫切,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
为什么大家的目光都聚焦于产业转型升级上?黄金川形象地比喻,产业的转型升级就像裂变,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之后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对此,他进一步解释:产业转型的核心是“转”,即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由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产业升级的核心是“升”,即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
这一“转”一“升”之间,往往蕴含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和潜力。“产业转型升级的终极要求就是‘差异化+低成本’。”黄金川说,差异化是指与同行业、同企业有所区别、有所创新,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低成本是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收益。这就要求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大力实施“蓝海”战略,不断开拓创新,开发新市场,研发新技术,在弱肉强食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企业差异化发展。
此外,针对不同的产业和发展定位,黄金川提出,洛阳产业转型升级要走差异化转型升级之路,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法分别实现:
一是针对加工型的上游产业,可以通过高新产业来拉动,间接促使其上游产业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二是针对技术性的下游产业,可以通过改变生产模式,使其彻底转化为高新产业。三是针对资源型上游企业,通过联合具有相关性的小企业,使其组成一个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或对部分传统产业实行选择性退出或外包。四是针对技能型下游产业,通过在传统产业内部直接使用高新技术(包括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造),实现产业升级。
本报记者 孙小蕊 见习记者 张宁 通讯员 王亚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龚绍东:
从五个方面入手
全力推动产业升级
提起洛阳工业,龚绍东深有感触地说:“当前洛阳工业正处在一个新老产业交织共存的产业过渡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此时正是洛阳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和转型升级的大好机遇期,更是发展新型工业、新兴产业的最佳时期。”
“应对困境、着眼未来,洛阳必须做出产业升级的战略抉择。”龚绍东说,这是基于对洛阳工业发展现状清醒的认识。一方面,洛阳工业发展存在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工业产业链分割发展、产业布局呈现“点”状形态等特点,阻碍着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近年洛阳工业发展出现产业结构版图正在改变、企业更加注重创新和研发、科技型企业家快速成长等现象,为洛阳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
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制造业大市,洛阳究竟应该如何推进工业产业升级?龚绍东认为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推进洛阳工业的产业体系升级。瞄准新工业革命的信息智能时代产业体系基本架构,构建以新型工业和新兴产业主导的信息化、智能化、低碳化产业体系。
二是推进洛阳工业的产业形态升级。通过链接、补链、延链,整合完善各产业链,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与“龙身”企业和“龙尾”企业紧密配套,形成产业链各环节链接度较高、配套较完整的产业形态。
三是推进洛阳工业的产业载体升级。谋划建设新形态的产业载体,建设产城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及工厂,规划设计建设一批现代城市化标准的产业综合体和企业加速器。
四是推进洛阳工业的科研平台升级。提升洛阳对高端人才、高级要素的吸引力,促进研发机构、创新平台、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聚发展,形成一个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的平台。
五是推动洛阳工业的产业业态升级。加快改变产业及企业的产业链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的传统形态,创新构建新型产业及企业业态,形成全新的研发、生产制造、服务管理形态和管理流程。
本报记者 孙小蕊 见习记者 张宁 通讯员 王亚杰
本版图片均为记者刘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