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刘秀避难牡丹丛
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世孙刘秀,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打败了篡国的王莽,登基做了东汉的开国皇帝,定都洛阳,是为汉光武帝。刘秀登基称帝不久,即带着人马,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地来到河北省柏乡县的北郝村娶亲。刘秀登基称帝时已经31岁,难道这时他还没妻子吗?有,而且已经有了两个妻子。
既然有了两个妻子,刘秀为何在登基之初又慌慌忙忙地前去迎亲娶妻呢?原来这里有一个奇特、动人的刘秀与村姑和牡丹的故事。
一天,刘秀遭到王莽大将王朗的追杀,慌慌张张地逃到了北郝村,来到村西的一座古寺躲避。这座叫作弥陀的古寺颓垣断壁,空空荡荡,后院里却长有一丛丛牡丹,枝叶繁茂,花朵艳丽,其花大如盘,令人称奇,所以人们也把这座寺庙叫“牡丹寺”。
话说村西有一户姓郑的人家,家中只有父亲和一个16岁的女儿平平。这天,父亲出外做活,家中只剩下平平一人,平平耐不住寂寞,就锁上院门到弥陀寺玩耍。刘秀惊慌地走进寺里,只见一片空旷,正无处可藏之时,却看见了正在采花的平平。就在这时,只听村中马嘶狗叫,王朗的追兵到了。刘秀忙向平平求救,平平情急之中就把刘秀藏入牡丹丛中。说来也怪,这牡丹忽地舒枝展叶,花朵绽开,把刘秀遮了个严严实实。王朗领兵追进寺里,四处寻找却不见刘秀踪影,兵丁就把平平带到王朗面前询问,平平机智地说:“我只看见一个人从寺院门前向村西跑了。”王朗听信了平平的话,就撤出寺院,向村西追去。
疲惫不堪的刘秀,藏进牡丹花丛后就昏厥过去,平平拨开花枝,只见刘秀正在昏迷之中。仔细端详,刘秀虽然蓬头垢面,却也是面目俊朗,英气十足,平平暗自思忖:“若是嫁个如此郎君,也不枉此生。”正在这时,刘秀从昏迷中醒来,发现眉目清秀的平平正向他凝视,不由得心中一动,而平平已羞得满面通红。刘秀发现,姑娘是如此俊美靓丽、妩媚动人,虽然衣着朴素,却是个难得的美人,不由得心猿意马起来,一股热流从心底涌起。他起身抱拳,深深一揖说:“我刘秀被敌兵追击,逃难此地,多蒙姑娘相救,才幸免此难,姑娘的大恩大德我没齿难忘,必以终生相报。如姑娘不弃,我愿与你结百年之好,终生不离。”平平心中暗喜,红晕立刻飞上双颊,连连点头。于是俩人海誓山盟,订下了终身。
为了感谢牡丹的救命之恩,刘秀离开弥陀寺的时候,特意在寺院的断壁上留下一首小诗。诗云:“小王避难过荒庄,井庙俱无甚凄凉。惟有牡丹花数株,痴心不改向忠王。”
刘秀与平平离别后,戎马倥偬,厮杀疆场,一别就是8年,音信全无。平平苦苦等待,望眼欲穿,精神日见憔悴,思念成疾。就在刘秀登基当上皇帝之时,平平却抱憾而去。
刘秀娶亲的人马来到村里,才得知平平已经逝去。刘秀如五雷轰顶,痛哭不已。他祭拜了平平的亡灵,又来到弥陀寺看望救了他命的牡丹。想起往事,刘秀悲情涌起,不禁泪如雨下。就在此时,发生了惊人的一幕:被泪滴打湿的牡丹,忽然花枝抖动,花蕾绽放,开出了满枝的花朵,娇艳美丽,芳香四溢。真是村姑有情花亦有知。刘秀回到洛阳之后,对牡丹感情弥笃,珍爱有加,从此洛阳牡丹越开越艳。
27
中印抵抗侵略道路有别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入侵中国。而在近100年前的1757年,印度已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到1858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了印度。
当时英国人有一句豪言,称“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意失去莎士比亚”,这句话说得非常绅士。但实际上,英国人是绝对不能容忍印度丢失的。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的差异,话能说得非常漂亮,但实际上不一定能做得漂亮。
印度的革命跟中国走了不同的道路。
印度民族解放领袖是甘地,他跟中国所采取的行动完全不一样。甘地崇尚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导致他反对一切暴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甘地劝告捷克人、波兰人、犹太人,不要反抗法西斯纳粹,只要不合作就行,因为他在印度推行的就是不合作。他的这种理论在印度可能行得通,但拿去劝告捷克人、波兰人、犹太人,万万不行。
1936年,甘地曾经接受中国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访问。当时在中国,局部的抗日已经开始,甘地认为中国正在进行抗日作战,违背非暴力主张。甘地当时这么说:“从一个非暴力者的角度来看,我必须说,以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对付一个开化的日本,还不得不以与日本人同样的手段来抵抗侵略,我认为这是不适当的。”他还说:“假如中国人有了我这样非暴力的概念,就不需要用日本一样的毁灭手段。”
当然,我们非常尊重甘地的伟大人格,非常尊重甘地那种自我约束、自我牺牲的美德,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注意,真理往前多迈一步,就是谬误。当甘地把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绝对化,认为是世间解决一切矛盾、纷争、战争、屠杀的灵丹妙药时,另一种谬误也就产生了。
实际上,甘地这样的人物,大英帝国的殖民者也是难以容忍的,尽管他主张“非暴力不合作”。在30多年的时间里,英国人把甘地12次抓进监狱,他几乎在监狱里度过了后半生。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在印度的整个民族解放中,实际作用并不像后来宣传的那么重大。
再回过头来看,英国哪有一点儿“宁愿丢掉印度,也不愿丢掉莎士比亚”的绅士风度?他们一点儿风度都没有。把这么一个“非暴力”分子在监狱里关了几乎后半生,这是莎士比亚的风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