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洛阳·深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牡丹的盛会 世界的洛阳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4 月 10 日 星期    【打印】  
牡丹的盛会 世界的洛阳
本报记者 戚帅华
1983年4月15日,首届洛阳牡丹花会在王城公园开幕 记者 曾宪平 翻拍
流连忘返的赏花人 戚帅华 摄
    核心提示

    4月的洛阳,牡丹的盛会。

    每年的这个时候,不约而同,人潮从四面八方涌来,共赴这场春天的约会——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花前,赞叹国色天香,流连忘返;园外,触摸厚重文化,细细品味……

    自1983年创办以来,洛阳牡丹文化节已过“而立之年”。时光荏苒,牡丹文化节给洛阳带来了什么?是澎湃激昂的改革开放乐章,是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是千年帝都向世界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闪亮名片!

    1 “一炮而红”的牡丹花会

    4月初的一天,王城公园沉香楼一侧的花池边,三五成群的游人面对着花池猛按相机快门。在熙熙攘攘的赏花人群中,一位白发老人边走边赏娇艳的牡丹。在她的记忆里,当年的王城公园的大门只是一扇普通的铁门,公园里很多道路还是土路,走的人多了,路面便扬起土来……

    老人名叫孙秀英,今年67岁。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83年。那一年4月15日,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在王城公园开幕,随后出现的火爆场面让组织者措手不及:大批游客涌进王城公园,餐馆空前火爆,出现“断炊”窘态;旅店爆满,学校拼起课桌安排客人……

    于是,政府鼓励市民为花会服务,许多市民参与其中。

    那一年,孙秀英刚刚随丈夫来洛,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她在王城公园附近摆了个小摊——一个手推车,几个小方凳;车上除面包外,还放着自制的茶叶蛋和茶水。

    生意的火爆程度让孙秀英吃惊:一角钱一个面包,一角五分钱一个茶叶蛋,两分钱一碗茶水……拿着钱买东西的人围了好几层。“一天下来就挣了20多元。而当时,一个工人的月工资才几十块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孙秀英至今仍感慨万千。

    首届牡丹花会短短10天,洛阳迎来250万游客,超过以前赏花人数的10倍,游客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国有几十家报纸、电台、刊物报道了这一盛况。

    牡丹花会“一炮而红”,洛阳名声大噪。

    从此,牡丹花与洛阳城相伴相随、相融相合、相辅相成,成就一部伟大的传奇。

    2 “经贸唱戏”的裂变效应

    王城公园往西不到1公里,中州西路拐弯处坐落着一座洛阳牡丹大酒店。虽已历经20多年风风雨雨,外观略显陈旧,但楼顶那朵金色“牡丹花”依旧耀眼。

    许多人不知道,这是我省首家按照国际三星级标准设计建造的中外合资涉外酒店,也是牡丹花会“经贸唱戏”的成果之一。

    曾在市外办和旅游部门工作的冯本立回忆,随着首届牡丹花会“一炮而红”,来洛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宾馆“一房难求”的尴尬局面时常出现。头几届牡丹花会后,为了缓解住宿紧张状况,市政府通过多方洽谈达成协议,由当时的洛阳市旅游局、洛阳市美陶公司和广州一家房地产公司、香港一家外资企业合资,兴建牡丹大酒店。1988年4月,牡丹大酒店破土动工,两年后顺利试营业,使用至今。

    其实,1983年的首届牡丹花会,洛阳还没有把牡丹花会和商业开发放在一起考虑,当时洛阳对外宣传的口号是“以花为媒,广交朋友”。

    1984年4月,在第二届牡丹花会上,我市举办了一个轻纺产品看样订货会。没想到,小小的订货会竟引起了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轻纺行业的关注,一时间外地客商纷纷来洛看样订货。正是这个订货会,让洛阳人茅塞顿开,“花会搭台,经贸唱戏”的思路开始明晰。

    1985年的第三届洛阳牡丹花会,出现了一项新的活动——首届经济技术洽谈会,从此拉开了牡丹花会“经贸大戏”的帷幕。

    “与现在场面宏大的经贸洽谈会相比,当时洽谈会的会场条件显得比较简陋。”冯本立说,由于当时条件有限,会场就选择在友谊宾馆院内一个可做饭堂又可做会议室的大平房内。室内拉了横幅,摆了一圈桌子、椅子,洽谈会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举办。

    洽谈会规模虽不大,却取得明显成效。160多名来自北京、天津等兄弟省市以及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来宾,分别就矿藏开发、合资经营、技术成果转让等方面与我市签订了86项意向书、协议书和合同书。

    随着经济技术洽谈会的不断举办,牡丹花会期间经贸活动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经济技术洽谈会也逐步演变成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暨贸易洽谈会和工业品展销会,并派生出许多展会。

    就这样,花会的“经贸戏”越唱越红火。第一届牡丹花会,洛阳各类经贸活动成交额5802万元;到了2011年,首次升格为国家级节会的第2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引资总额已突破1000亿元。

    3 “点石成金”的旅游产业

    洛阳牡丹香飘四海,四海游客纷至沓来。一年一度的“牡丹之约”,早已成为洛阳城的金字招牌,4月的洛阳总是花海人潮。

    今年51岁的洛阳中国国旅总经理郑谴印是山东菏泽人,已在导游的岗位上工作了近30年。1987年,从北京某高校德语专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洛阳国旅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接待外宾。

    郑谴印说,那时候,有能力旅游的人很少,导游的任务就是接待外宾。20世纪90年代末,国人的旅游需求逐渐被激发出来。凭借牡丹花会的巨大影响力,洛阳成为当时国内的主要旅游城市之一。

    1998年牡丹花会期间,一列由北京发往洛阳的“牡丹号”列车搭载着500多名游客来洛赏花观光,这是洛阳迎来的首个旅游专列,当时在全国都十分罕见。

    在洛的两天时间里,这批北京游客成群结队,前往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等景点;在王城公园和邙山上的各个牡丹园里,大家徜徉于花丛中,被国色天香深深陶醉……

    紧随其后,汉口至洛阳、西安至洛阳的“牡丹号”旅游专列也相继开通,并且成为当地各家旅行社的一个旅游品牌,长盛不衰。

    “3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冲着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来到洛阳。”郑谴印说,在过去还属稀罕物的旅游专列,如今已变得十分普遍。与此同时,洛阳还开通了多个旅游包机,更让人欣喜的是,洛阳已成为越来越多自驾车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早期花会只有10天,几经变化,延长为15天到20天;2005年,会期首次延长为一个月,花会与五一黄金周相连,形成洛阳特有的“旅游黄金月”。2009年,会期又从4月1日持续至5月10日,“花开花落四十日”,形成一个稳固的旅游黄金期。

    来洛赏花的游客玩得畅快淋漓,也为洛阳带来了经济效益。2012年牡丹文化节,1965万游客涌入洛城赏花观光,是首届牡丹花会的7倍多,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4 洛阳向世界开放的重要窗口

    从“洛阳牡丹花会”到“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再到“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名称的变化也见证了洛阳走向世界的矫健步伐。

    30岁的赵阳是西工区人,2000年高中毕业后赴日本筑波大学留学,今年研究生毕业。

    “在日本,很多人都知道洛阳,知道洛阳牡丹,不少日本人到洛阳旅游都是冲着牡丹来的。”赵阳说,去年有一次他与导师聊起了洛阳的话题,本想趁牡丹文化节期间邀请导师来洛阳看一看,不料导师说2008年就曾到洛阳看过牡丹,洛阳牡丹还给其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城大道通车了,新区体育馆落成了,瀛洲大桥建成了……每次回来,洛阳的变都让我有焕然一新的感觉,牡丹文化节给洛阳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洛阳越来越包容和开放了。”虽然这些年回来次数不多,但对于洛阳这些年的变化,他感慨颇多。

    1991年,洛阳牡丹花会升格为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洛阳搭台,全省唱戏。

    2008年6月,洛阳牡丹花会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4月9日,世界邮展在洛阳举行,被誉为“集邮文化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世界邮展牵手洛阳牡丹花会,使得一年一度的花事盛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盛会!

    2011年,首次升格为国家级节会的第2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由文化部与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河南省文化厅和洛阳市政府承办。

    2013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市共接待游客1869.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2.2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7.25万人次,旅游创汇4181.15万美元。

    …………

    牡丹的盛会,世界的洛阳。一朵花与一座城携手走过千年,仍在续写瑰丽诗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