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芬和马其祥没想到,自己也能走上讲台,而且是给法官讲课。
昨日上午,在孟津县人民法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期集体课上,两位农民成为“老师”,全院法官则成了“学生”。
农民为何能给法官讲课?这得从孟津县人民法院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的“大走访、听民声、转作风”活动说起。
前不久,该院院长张国强在走访中遇到的两件事,让他对“司法为民”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件是,该县麻屯镇后楼村农民张利芬因工伤致残,艰辛索赔3年无果;另一件是,常袋镇马岭村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不出村。
工伤致残,3年得不到赔偿;矛盾纠纷,村里就能化解。“这两件事,能让法官得到什么启示?”张国强说,走访回来后,他与班子成员商量决定,教育实践活动的首期集体课,不请专家,不叫领导,就让案件当事人张利芬和马岭村党支部书记马其祥来讲。
2011年6月25日,张利芬在某企业做工时,因机械故障导致五级伤残,没了左手。此后,劳动仲裁没有让她得到赔偿,法院判决后,企业又拒不执行。前不久,在孟津县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下,她才拿到了应得的35万余元赔偿金。“俺是个农民,不会讲课,但俺希望自己的权益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讲台上,张利芬流着眼泪说。
马岭村人口2000多,村民主要靠种田为生,这么大一个村庄,没有邻里纠纷是不可能的。你家的婆媳关系,我家的宅基纠纷,他家的生意买卖,这些个家长里短,始终是村干部的头疼事儿。然而,马岭村近30年来没有群众上访,没有刑事案件,更没有恶性案件,成了远近闻名的“三无村”。“除了支部班子团结外,我们还有几名懂法的民调员。”马其祥道出个中缘由。
台上一个多小时的讲课,没有华丽的语言,有的是切身经历;台下听课的法官没有给他们多么热烈的掌声,有的是笔记本上的记录和发自内心的点头思索。
“张利芬在索赔路上有困难,到法院决不能再遇到困难,这是我在这堂党课中体会最深的一点。”法官谢小涛说。
“作为法官,不能光自己懂法,还得给群众送法,这堂别样的党课,让我受益匪浅。”法官朱学智说。
“要了解群众疾苦,更要向群众‘拜师学艺’,才真正能做到司法为民。”张国强说。
本报首席记者 李三旺 见习记者 李冰 特约记者 石笑飞 通讯员 赵彩锋